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早产儿脑性瘫痪(CP)的高危因素,为早产儿脑性瘫痪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医治的70例早产儿CP患儿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4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70例CP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单因素分析表明:既往不良产史、孕期反复阴道流血、高龄产妇、羊水异常、孕期感染、脐带绕颈、胎位不正、父亲饮酒、出生体重≤1.5 kg、难产、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新生儿肺炎均与CP发病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既往不良产史、羊水异常、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及缺氧缺血性脑病为CP的危险因素。结论 CP的发生受产前、产时、产后各个时期的多种因素影响,应结合已发现的CP高危因素进行积极预防,做好孕期监测,产前检查及围生期保健,以期降低CP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中枢性协调障碍68例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zentrale coordination sstorung,ZKS)发病高危因素,减少ZKS的发生率.方法 对68例ZKS患儿进行运动、反射、肌张力及Vojta姿势反射检查,结合母亲妊娠期及患儿新生儿期疾病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儿主要高危因素前五位为早产儿、脐带绕颈、母亲孕早期感冒、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产时窒息.结论 对ZKS患儿应引起足够重视,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6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在喘息消失、咳嗽消失天数及哮鸣音及湿罗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氨溴特罗口服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儿科收治符合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6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除了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茵栀黄颗粒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48小时、96小时胆红素水平.结果:治疗组胆红素水平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茵栀黄颗粒能显著提高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婴儿痉挛症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确诊为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头颅CT、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26例(100%),16例符合典型高峰失律,3例符合变异型高峰失律,7例为异常脑电图表现。16例脑CT异常,4例头颅MRI异常,6例隐源性IS脑CT和MRI检查均正常。结论:脑电图可作为婴儿痉挛症的早期诊断和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婴幼儿腹泻患者腺病毒 (AdV) 的分布情况及基因型特点。方法 选取3岁以下腹泻患儿380例,提取粪便基因组DNA进行腺病毒PCR检测,并对检测阳性的进行克隆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 在380例样本中,共检出24例腺病毒,检出率为6.3% (24/380)。阳性病例中以2~3岁患儿为主。阳性标本病毒序列分析显示,肠道腺病毒41型检出率为4.2% (16/380),非肠道腺病毒检出率为2.1% (8/380):其中AdV1型2例,AdV2型2例,AdV7型1例,AdV12型2例,AdV31型1例。结论 婴幼儿腺病毒腹泻常见于2~3岁的婴幼儿,AdV41是主要流行优势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四磨汤口服液促进早产儿胃排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42例加用四磨汤口服液。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7.5%,治疗组总有效率9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胃潴留、腹胀消失及达到足量喂养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四磨汤口服液促进早产儿胃排空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晚期早产儿出生时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异常高危险因素,并观察常规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于2017年1月—2020年6月在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室住院的晚期早产儿,根据25-(OH)D水平分为缺乏组(66例)和充足组(3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明确影响晚期早产儿出生时25-(OH)D水平异常的危险因素,对缺乏组予以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缺乏组冬春季出生晚期早产儿为90.9%(60/66)高于充足组27.78%(10/34)(χ2=40.413,P<0.001);母亲孕龄为(29.91±4.13)岁,大于充足组的(28.04±4.19)岁、(23.21±3.01)kg/m2,(χ2=2.134,P=0.035);母亲体质量指数(BMI)为(26.97±2.57)kg/m2,大于充足组的(23.21±3.01)kg/m2, (t=6.534,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冬春季出生(OR=2.659,95%CI 2.303~3.015,P<0.001)、母亲孕龄(OR=3.425,95%CI 2.064~4.785,P=0.002)、母亲BMI(OR=2.136,95%CI 0.491~3.781,P=0.006)为晚期早产儿在出生时25-(OH)D缺乏的相关高危因素。缺乏组的晚期早产儿3个月龄时25-(OH)D水平为(51.25±3.87)nmol/L,高于出生24 h内(25.31±3.57)nmol/L(t=40.025,P<0.001),且与充足组3个月龄时无明显差异(t=0.992,P=0.324)。结论 冬春季出生、母亲孕龄、母亲BMI是影响晚期早产儿25-(OH)D水平的危险因素,经过治疗,早产儿25-(OH)D水平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