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1.
成人骶尾部畸胎瘤31例手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骶尾部畸胎瘤的手术入路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1990~2004年共实施经会阴部骶尾部或腹骶联合切除成人骶尾部畸胎瘤31例,其中经会阴部、骶尾部入路切除14例,腹骶联合入路切除骶尾部畸胎瘤17例。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29例,1~15年,除4例因恶性畸胎瘤出现腹膜后及肺转移,3年内死亡,其余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两种手术入路均安全可行,具体手术入路选择及术中注意事项根据肿瘤位置及毗邻脏器、骨性关系决定,术前增强CT是决定手术入路的关键检查,最终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
少儿期迟发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延迟发病的肠旋转不良少儿期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院1998年至2008年临床诊断明确并经手术治疗的23例迟发性肠旋转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经过立位腹部平片或透视检查;9例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2例行辅助钡灌肠检查,20例行腹部多普勒超声检查,13例行腹部CT扫描.术前确诊18例,确诊率为78.3%.全部病例经拉德(Ladd)手术治疗.结论 迟发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小肠扭转、肠坏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治疗以传统的Ladd手术为主,且对此疾病早诊断、早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纳米碳引导下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11年1月共有73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35例)和开腹组(38例),腔镜组在纳米碳引导下行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回顾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腔镜组手术平均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肿块距下缘距离及远端切缘阳性数等方面相差不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腹腔镜组患者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引导下腹腔镜中下段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安全、可靠及手术创伤小的优点,近期疗效满意,值得进一步进行摸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腹部肿瘤规范化切除及清扫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防治经验的同时,探讨不同方案对于术后全身炎症反应(SIRS)的影响.方法 对548例接受腹部肿瘤规范化切除及淋巴结清扫病例术后以不同方案应用低分子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注射液防治血栓.回顾分析各组治疗方案对术后全身炎症反应几个重要指标的影响.结果 以术后5d内三项客观检验数均值:C-反应蛋白≥3 mg/L,降钙素原≥0.25 ng/ml,白细胞计数>12×109/L作为阳性指标;以两项临床监测数值:体温> 37.8℃,腹腔引流液多于50 ml为临床观察阳性指标.经统计分析,不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与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另两组在术后全身炎症反应指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当日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与推迟使用低分子肝素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观察发现,推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第3组体温升高病例数减少且不会增加腹腔引流液量.结论 术后当日起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丹参注射液,术后第3天起加用低分子肝素不但对于预防腹部肿瘤根治术后DVT发生的效果较佳,且可以有效减少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中晚期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92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中晚期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作用。方法总结2003年至2008年间92例入院后经CT、B超、胃镜等检查后诊断为中晚期胃癌并通过新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并与2000年至2002年间收治的未经新辅助化疗的中晚期胃癌49例对照分析。结果化疗组肿瘤缩小或明显缩小者66例(71.7%),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者69例(75%),行局部切除者17例(18.5%),姑息性手术者6例(6.5%)。对照组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者24例(48.9%),行局部切除者15例(30.6%),姑息性手术者10例(20.4%)。所有病例均术后经病理证实,化疗组Ⅲa期46例,Ⅲb期33例,Ⅳ期13例,对照组Ⅲa期25例,Ⅲb期16例,Ⅳ期8例。结论对于以往手术切除较为困难或根治率低的中晚期胃癌,术前配合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及根治率。  相似文献   
6.
MICA基因与器官移植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A基因(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 chain-related gene A)是MIC基因家族的一个成员, Tom' Spie的研究小组于1994年首先报道了这种MHC- Ⅰ类相关基因家族.MIC是位于MHC-Ⅲ类基因区长度为的2MB的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包括MICA、 MICB、 MICC、 MICD、 MICE、 MICF和MICG, 其中MICA及MICB为功能基因, 其余为假基因.MIC基因与经典MHC-I类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其分子结构与经典MHC- Ⅰ类分子有30%的同源性, 但功能不同.国外大量临床实验及研究表明, 在兼顾经典HLA配型的同时, 如果MICA基因亦匹配, 器官移植后受体生存率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患者1女性,38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占位11 d"于2009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无发热、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腹泻等.入院体检:全腹无异常体征,未触及包块.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侧腹腔内近右肾下极处可见一大小约95 mm ×49 mm偏低囊性回声,界清,内回声欠均匀,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腹部CT增强扫描提示:右肾下极及下腔静脉前方见类似哑铃状囊性密度肿块,CT值约23.0 Hu,最大层面大小约40 mm×100 mm,下腔静脉变扁,右肾及肠系膜上血管受压移位,增强后见部分囊壁强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方式选择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至2013年全部采用颈部低领式切口加胸骨劈开术式的11例患者资料,总结围手术期诊治要点。结果所有病例通过增强 CT、多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得到了完备的术前评估。所有病例肿瘤直径大于10 cm,胸骨后下坠位置超过主动脉弓平面,均出现气管压迫或移位;9例瓦米(Valsalva-Mueller,V-M)试验阳性;5例合并甲亢,术前准备超过1个月。术前评估均为高危。术中因肿瘤巨大及粘连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操作困难。术后均送往外科 ICU 拔管并留观至少24 h。1例行气管切开;1例因创面渗血二次手术;气胸1例;所有病例出现不同程度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4例暂时性甲旁腺功能低下,永久性功能低下1例;未出现气管塌陷及呼吸困难。结论完善的术前影像检查尤其是 CT 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于巨大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治至关重要,对于肿瘤过大下坠位置超过主动脉弓平面者应果断选取颈部低领式切口加胸骨劈开术。开阔的术野更有利于操作,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供、受者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样分子(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与小肠、肝、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对收集的4例活体小肠移植供、受者血液标本及组织病理切片,5例活体肝脏部分移植供、受者及6例活体肾脏移植供、受者血液标本,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HLA配型,针对MICA基因最常见的8个基因型13个等位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统计供、受者间等位基因匹配率,并分析其与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移植病例供、受者HLA配型均为半相合状态.供、受者间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较高者(6/13),其受者显示出相对较轻的临床、病理排斥反应及相对较长的生存时间.而供、受体间MICA等位基因匹配率较低者(≤6/13),其受者则显示出相对较重的临床及病理排斥反应,生存时间亦较短.结论 活体小肠、肝、肾移植中供、受者间MICA等位基因的匹配率高低与移植后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强度间存呈负相关,与生存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光龙  贺梁 《医学新知杂志》2007,17(4):189-190,193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独立的一类间叶性肿瘤。它被认为是起源于星型胶质细胞干细胞。最近10年,GISTs已经从组织发生不明确的胃肠道间叶细胞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