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贵阳市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贵阳市首例人禽流感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贵阳市今后更好地防控人间禽流感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患者、密切接触者和患者暴露的集贸市场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密切接触者、集贸市场环境标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病例经国家CDC检测结果为禽流感病毒(H5N1)核酸检测阳性,确定该病例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对患者居住地周围农贸市场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显示农贸市场外环境被H5N1污染,对密切接触者和市场禽类销售人员进行的追踪及医学观察并未发现阳性结果。为进一步调查贵阳市农贸市场污染状况,对贵阳市辖区内农贸市场、养殖场和活禽批发市场采集645份环境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农贸市场、养殖场等存在A(H5N1)污染,并以鸭的感染高于鸡,隐性感染或带H5N1大量存在,表明非疫区无症状带毒禽有可能作为禽流感传播。结论该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要认真贯彻卫生部提出的各项防控人间禽流感疫情的各种防控措施,防止禽流感疫情向人间扩散与传播。  相似文献   
2.
了解贵阳市2007-2011年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发生情况,为学校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阳市2007-2011年学校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贵阳市共报告学生传染病病例46 420例,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及水痘;全市5 a累计共发生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379起,其中7起诱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市5 a内共发生8例学生传染病死亡病例,死亡病种包括狂犬病、流脑及艾滋病.结论 学校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与社会总体态势一致,学校内传染病流行的种类与规模对社会构成的态势起决定性作用.开展必要的免疫接种,加强教育系统与疾控系统的联防联控是预防学校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8~2010年贵州省贵阳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对象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2010年贵州省贵阳市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结果:2008~2010年贵阳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7383例,发病率从2008年的66.4439/10万上升到2009年的163.9276/10万,再上升到2010年的471.5515/10万(P<0.01)。2010年死亡率为0.1026/10万,较2009年的0.2821/10万明显降低(P<0.05)。发病高峰位于每年4~6月。发病人群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其中以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最大。2009年检出病原体以人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2010年以柯萨奇病毒A(CoxA16)及其他肠道病毒为主。结论:2008~2010年贵阳市手足口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死亡率逐年降低;发病季节明显;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主要致病菌为EV71、CoxA16及其他肠道病毒。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戊型肝炎报告病例增加原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贵州省戊型肝炎(戊肝)报告病例增加的原因,探讨医疗机构在戊肝临床和实验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监测系统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7-2011年贵州省报告病例数较多且2011年报告病例数突然增高的6家医院,通过查阅住院病历、检验科检测结果、访谈医生等,对报告病例进行核实调查。结果 共核实2007-2011年戊肝报告病例354例,136例符合戊肝诊断标准,符合率为38.42%。不同年度、医院及报告科室戊肝符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1年医院报告戊肝病例符合率较低(27.66%),6家医院符合率最低者分别为0和18.18%;非传染科报告的戊肝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1.30%,且符合率(8.29%)显著低于传染科(86.13%)。2011年医院检验科戊肝检测阳性数和阳性率均较往年增高。结论 贵州省戊肝报告病例增加的主要原因为医院提高了戊肝检测数量,但诊断符合率较低。建议相关医疗机构加强戊肝诊断和病例报告的培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2013年8月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的传染病风险。 方法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监测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进行评估。 结果 既往监测显示,8月是全年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最低的月份之一;2013年1-7月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趋势和往年类似,各月事件数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7月报告事件数比6月下降。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痢疾等)和虫媒传染病(如登革热等)已进入流行季节。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目前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疫情虽然不足以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中东地区新发病例持续发生。7月我国多地持续发生高温天气且造成较多的中暑病例和死亡,气象部门预测8月部分地区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近期有地震、台风、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可能导致的次生公共卫生风险。 结论 预计2013年8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发生态势与往年类似,处于较低水平;需重点关注中东呼吸综合征、食物中毒和高温中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11年全国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444起,累计报告中毒病例2 856例,死亡606例。毒蕈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6—9月是毒蕈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是毒蕈中毒的高发省份。通过监测报告发现的毒蕈种类有22种,其中导致毒蕈中毒事件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为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致命白毒伞、毒鹅膏菌、角鳞灰鹅膏菌等6种毒蕈。家庭是毒蕈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5.1%。误将野生毒蕈当做可食用蕈是中毒的主要原因,占事件总数的96.8%。结论毒蕈中毒引起的死亡是造成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对高发季节和高发省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