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组胺的影响。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药物组和仪器组,联合组病人服用左西替利嗪,同时接受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治疗,药物组仅口服左西替利嗪,仪器组仅使用生物物理治疗仪脱敏,不服用药物。治疗12周,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组胺浓度的变化。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组胺比正常对照组高,治疗后组胺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治疗后组胺降低比仪器组和药物组显著,(P0.05)。结论 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效果明显,能降低炎症介质组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3组。仪器组:进行过敏原检测后,仅使用仪器脱敏治疗,每周1-2次,连续12周。药物组:左西替利嗪5mg,每天1次,持续服用该药12周。联合组:使用仪器组联合药物组的治疗方法,连续12周。结果仪器组、药物组和联合组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率分别为70.00%, 66.67%,96.67%。结论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拉光动力疗法治疗足多发皮肤寻常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皮肤科门诊于2015年05月至2018年02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足多发皮肤寻常疣患者41例,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使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法(5-ALA-PDT),对照组予液氮冷冻法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连续治疗3次后疣体清除率及随访第4、8、12周的复发率,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寻常疣治疗前、治疗刚结束时及治疗12周后皮损组织中HBD-2的表达情况。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次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疣体清除率分别为94.03%和65.33%,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4、8、12周的复发率分别为4.76%、9.52%、14.29%,而对照组相同时段的复发率分别为20%、40%、45%。治疗第4周时两组复发率未见差异,第8、12周时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部位的HBD-2的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于治疗刚结束时及治疗12周后5-ALA-PDT治疗组的HBD-2的表达要低于单纯液氮冷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拉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组是治疗足多发皮肤寻常疣有效方法之一,具有临床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的优势,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沉默DNA甲基化转移酶3a(DNMT3a)表达对银屑病样HaCaT细胞周期进展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阐明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在治疗前后不同治疗组血清中组胺的浓度变化。方法将9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仪器组、药物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在治疗12周后比较三组的疗效和血清中组胺浓度。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清组胺浓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联合组在治疗后的血清中组胺浓度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联合组、仪器组和药物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 67%、70. 00%、6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单纯的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治疗和左西替利嗪药物治疗比较,MORA生物物理治疗仪联合左西替利嗪方案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取得更好的疗效,并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的组胺浓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皮肤寻常疣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自2015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皮肤寻常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液氮冷冻法治疗组(A组,n=55)与5-ALA-PDT组(B组,n=6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疣体清...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鳞状细胞分化的基底细胞癌。患者男,85岁。因“发现上唇肿块2年”入院。皮肤科检查:上唇中部可见一约2 cm×4 cm淡红色肿块,境界清楚,上连鼻基底及鼻小柱,下连唇红,中心凹陷,周边隆起,基底破溃,伴有渗血、渗液和结痂。右侧唇红可见一直径约0.5 cm皮肤缺损,境界清楚,可见渗液及痂皮覆盖。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似基底细胞栅栏状排列,细胞核质比增大,核异形明显,同时夹杂着含有大量嗜酸性细胞质的鳞状细胞聚集,异形性明显。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5/6、肿瘤蛋白P63、角蛋白-903(34βe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细胞增殖标记Ki-67、肿瘤蛋白P40、肿瘤抑制蛋白P53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Ber-EP4均为阳性,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基化跨膜蛋白CD34、上皮膜抗原(EMA)均为阴性。诊断:鳞状细胞分化基底细胞癌。治疗方案:肿物切除+皮瓣转移修复,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