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63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1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男性及女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的起病年龄、症状特点、病程演变特点及社会功能等指标的差异。方法 :选择 5 1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详细收集临床资料 ,并进行《阳性及阴性症状评定量表》 (PANSS)及《大体功能量表》 (GAF)的评定 ,以此为依据进行性别间的比较分析。结果 :(1)总体上看 ,男性患者的起病年龄 (2 5 6± 7 3岁 )显著早于女性患者 (2 7 5± 8 6yrs) (P <0 0 1) ,但有家族史的患者间起病年龄差异不显著 (2 6 3± 6 9岁vs 2 6 8± 8 4岁 ) ;与男性相比 ,女性患者具有如下倾向 :症状模式较多为持续阳性症状 ,多为发作性波动或轻度恶化病程 ,阳性及情感症状更明显 ,且未婚或离婚的比例(5 3 9% )显著低于男性 (67 2 % )。结论 :男性及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年龄、症状特点及病程转归等多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提示在制定治疗康复方案方面 ,应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患者就诊机构的选择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选择就诊机构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的选择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共计94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①有63.80%的抑郁症患者首诊选择非精神科医院进行诊治;②有55%患者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不是精神疾病;③具有以下症状者往往首诊选择精神科医院如抑郁情绪、自责自罪、消极观念、自杀企图、幻觉妄想、非真实感;而躯体症状明显、家人对患者病情较关注者往往选择非精神科医院;④选择在非精神科专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其病程明显长于在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患者。结论:影响抑郁症首诊机构选择的主要因素为症状特点及家人的态度;提示以精神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往往首先选择到精神科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3.
116例住院高校生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引起人们的关注。据有关资料统计 ,引起大学生病休、退学的前五位疾病中精神疾病列首位[1 ] 。而刘微微等[2 ]对某医学院校因病退学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 ,病休、退学的学生中 ,有 1 3学生是精神疾病所致。鉴于以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对正常大学生的一般心理卫生问题 ,评估工具多采用SCL -90等一般工具 ,较少涉及在校大学生的重性精神疾病问题[3,4 ] ,为此 ,笔者对 2 0 0 0年 1月 1日至 2 0 0 1年 12月 3 1日间从我院出院的在校大学生 (包含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患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 ,以期发现…  相似文献   
4.
重视抑郁症残留症状诊治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医生对抑郁症的治疗往往偏重于急性期药物治疗的疗效,常常忽略了对抑郁症前驱期、充分发展期和残留阶段病情的纵向评估,尤其是忽视了药物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完成后抑郁症残留症状可能普遍存在的事实,对残留症状与抑郁症不良预后的关系更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氯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氯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体重)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正常,无严重躯体疾病,1周内未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的住院患者,共计65例,其中利培酮组32例,氯氮平组33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分别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测空腹血胰岛素,测量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BMI),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结果:①治疗后体质量增加者氯氮平组24例(占72.7%),利培酮组19例(占59.4%);氯氮平组体质量平均增加2.5kg,利培酮组1.4kg;②氯氮平组体质量增加与进食量增加、胰岛素水平增加和PANSS评分减分率相关(P<0·05),体质量增加者餐后1h血糖升高;③利培酮组体质量增加与年龄、病程显著相关(P<0·05),与基础BMI存在负相关倾向;④两组治疗后均出现糖耐量减低(IGT)和暂时诊断糖尿病(DM)。结论:氯氮平和利培酮均能导致体质量增加,体质量增加更易对糖代谢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血浆、红细胞内氯氮平及其代谢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5 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治疗 8周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患者血清、血浆和红细胞内的氯氮平、去甲氯氮平和N 氧化物氯氮平浓度。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血浆、红细胞之间的氯氮平及其代谢物浓度呈两两正相关。血清氯氮平、去甲氯氮平、N 氧化物氯氮平浓度分别比血浆低(11± 13) % ,(15± 17) % ,(2 2± 2 9) % ;红细胞内氯氮平、去甲氯氮平、N 氧化物氯氮平浓度分别为血浆浓度的 (2 7± 5 ) % ,(5 0± 10 ) % ,(2 8± 18) % ;血清、血浆、红细胞内去甲氯氮平 /氯氮平比值分别为(6 2± 17) % ,(6 4± 15 ) % ,(12 1± 2 3) % ,N 氧化物氯氮平 /去甲氯氮平比值分别为 (18± 11) % ,(18±8) % ,(17± 15 ) %。结论 在氯氮平的血药浓度监测中 ,测定血浆浓度可以减少误差 ;红细胞内浓度与血浆浓度相关良好 ,去甲氯氮平在红细胞内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验证奥氮平口服冲击疗法治疗精神病激越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9例符合激越状态标准的住院患者随机分入口服奥氮平冲击治疗组(34例)和氟哌啶醇肌注组(35例),进行1周相应治疗方案的开放式研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分(PANSS-EC)、阳性症状分、临床总体印象量表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等评定安全性.结果 治疗结束时,PANSS-EC减分率、临床总有效率奥氮平组分别为(76.6±26.5)%和78.8%,氟哌啶醇组分别为(69.7±24.8)%和76.1%,2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奥氮平组的不良反应较少,锥体外系反应如肌强直和震颤的发生率(8.8%和0%)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51.4%和37.1%)(P均小于0.01).结论 奥氮平冲击疗法对激越状态的疗效与氟哌啶醇肌注治疗相当,安全性良好,可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研究方法.2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120例,剂量10~30 mg/d;利培酮组120例,剂量2~6 mg/d.疗程6周.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变化和有效率为疗效指标.结果 治疗第6周末,阿立哌唑组PANSS总分从基线的85.12分降至52.26分,平均减分32.86分;利培酮组从基线的86.89分降至50.30分,平均减分36.58分;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1,P=0.206).阿立哌唑组有效率为64.3%,利培酮组为68.9%,两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1.00,P=0.316).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5.0%和73.3%.阿立哌唑组对体质量(F=4.535,P=0.034)和血清催乳素(F=33.576,P=0.000)的影响较利培酮组小.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不良反应相似;但阿立哌唑较少引起患者体质量增加,对血清催乳素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致残性的终生性疾病.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原则应该是全病程、甚至终生治疗.选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目标应该是迅速有效地控制症状、稳定病情、恢复受损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复发,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1].为顺利贯彻全病程治疗的原则,全面实现上述治疗目标,对抗精神病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势必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候选的抗精神病药的选择更加严格.也就是说,在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中必须认真权衡效益与风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体重的影响。方法:复习近年的相关文献。结果:对临床上较少受重视的SSRI所致的重增加进行了讨论,内容包括体重增加的发生率、时程问题、增加幅度、可能的机制等。结论;SSRI引起的体重增加并不少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