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1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诊脉,是中医的诊断特征。形成这种特征,是在历史条件下,对人体功能的错觉。 中医的脉诊,可能早于秦汉以前。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谓扁鹊对疾病的诊断,“……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可知当时对诊脉已在惯例,对于脉搏的搏动原因,古人设想,是肺与胃所起的作用,因为脉搏与呼吸呈固定的比率,呼吸发生于肺,是容易体会的;而脉搏的搏动,  相似文献   
2.
三阴三阳说,在中医理论中,应用范围很广,从人体的内部脏器,到体表的躯干四肢,是由三阴三阳连贯分配;病程的发展,是三阴三阳依次传递;推而广之,年岁的推移,季节和气候的变迁,也是由三阴三阳所主宰。这种理论,历代相传,于今已约两千年之久。对于古人的学说,是否有一定道理?现在应按科学常识,重新探讨,明确  相似文献   
3.
五行说,在以往曾经达到家喻户晓,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无不为五行所主宰。现在由于科学的普及,已很少有人再提五行。但五行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仍作为解释生理病理的依据。而中医对疾病的取得疗效,自有其科学的实际原理,我们应该争取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使中医与现代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理论中,以脾与胃为表里,同属消化器官,认为纳入饮食的是胃,传送其精微的是脾。在《内经·厥论》中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在《奇病论》中又说:“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这是古人对消化功能的猜想。这种猜想,体会到被消化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的三阴经病,既不是三阳病的深入发展,也不是三阳病的转向康复,而是与发热性传染无关的肠道病。在三阴经所列的症状中,则包括了肠炎与痢疾,统称之为“下利”。区别在于“下利清谷”,或“下利便脓血”。这样,就将伤寒病的病程,是六经传递的设想,置之度外。再从发热性传染病与肠道病的发病季节来说,在中医理论中,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即发热性传染病,是春季的流行病,而肠道病,则是夏秋季的流行病,既不是一种病的前后病程,也不是在同一个发病季节,统收在《伤寒论》之内,混乱了发病规律,不能为后世法。 在三阴经病所述的症状中,太阴病条文不多,只讲肠炎的症状;少阴病,在肠道病之外,还包括咽喉病,轻者为“咽中痛”,较重一条为:“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这是将没有高热的病,皆归  相似文献   
6.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是贯串于生理病理各个方面的,这本是作为推理,以分析病情的虚实属性,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长期以来,却是与空洞的想象编织在一起,致使这一理论,有些令人难以理解,成为认识上的一大障碍。于今应该明确阴阳学说的实质,才能使这种推理,符合于中医的医疗实践。阴阳一词,原与占卜有其内在联系的。在《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的编纂体系,是按六经的次序安排的。即发热性传染病的病程,从太阳经开始,依次传递。这种理论,原出自《内经·热论》,是以六天作为病的发展过程,由三阳经向三阴经逐日传递。如若不是“两感于寒”,则六天之后,逐渐恢复;如若是“两感于寒”,则同日出现两经的症状,致使病情加重,易于死亡。而《伤寒论》虽然以六经为体  相似文献   
8.
中医的八纲,是用推理方法,对病人作出诊断与提出治疗原则。这是现代医学没有发明以前,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即是以经验为基础,分析病人的现实情况,作出结论。这是掌握病人与病情的总纲,也是衡量医疗水平的标准。 八纲的基本法则,是将病人的病情与体质,划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三焦一词,在应用上,现皆将其体会为胸腹的上中下三部;在理论上,则将其列为脏器的六腑之一。但其实际意义,远非如此。考虑三焦一词的由来,应早于《内经》成书以前,是《内经》将三焦列为六腑中的一腑,而且在体表上,还有三焦的经脉。但从总的论述中,却明白表示,三焦一词,则是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的推理。  相似文献   
10.
中医是经验医学,疗效来源于实践,随人类生活的进化,而逐渐发展。在《周礼》中,已有医师的职称,掌握医政和药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