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黄群  萧越峰  王丽慧 《中国校医》2010,24(2):138-139
目的了解某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高校2008年6月教职工健康体检资料584份,按性别分4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脂血症、脂肪肝患病率分别为27.74%,19.52%。患病率男性趋于年青化,女性与年龄成正相关;高血压、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1.92%、3.38%,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大患病率上升。结论高校教职工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糖尿病的现患率较高,应积极开展教职工医疗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控制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QQ群健康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乙肝患者知识的影响,为有效进行乙肝健康教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抽取某高校大学一年级乙肝患者102例,按接受健康教育的不同方式分为QQ试验组、常规试验组两组,对QQ试验组采用QQ群网络健康教育方式,对常规试验组采用常规教育方式;选取同期未感染乙肝病毒的51名大一学生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给予干预措施,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干预后3组乙肝知晓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干预前与干预后3组在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间经方差分析,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D多重比较显示,干预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且QQ试验组的得分均值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与常规试验组相比,大学生乙肝患者更适合采用QQ群平台的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3.
血尿酸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在某高校人群中进行健康体检,检测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对其中1002例资料完整者进行统计,分析UA与AIP之间的关系。结果 1)按照AIP的四分位数将总人群分成四组,各组血尿酸水平随着四分位的增高而升高,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也随之依次增高,其中最高四分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是最低四分位者的近三倍(47.41%比16.33%);2)控制了性别与年龄因素之后,尿酸值与AIP值仍然成正相关;3)按照尿酸的四分位数将总人群分成四组,各组AIP水平随着四分位的增高而升高;4)患高尿酸血症者AIP水平高于尿酸正常者。结论血尿酸水平和AIP关系密切,检测血尿酸的同时检测计算AIP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萧越峰  刘红军 《中国校医》2011,25(4):308-309,312
目的通过分析大学生运动员心电图的特点,提高对这一群体出现心电异常的认识,减少被检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避免心源性运动意外的发生。方法对256名大学生运动员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学生运动员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为50.39%,其中大多属于运动训练诱导的生理性改变,但是个别异常结果需要与能引发运动猝死的病理改变鉴别。结论 (1)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电图异常应慎重鉴别、区别对待。(2)为了避免出现心源性运动意外,在参与训练前就进行筛选比在赛前筛选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某高校健康体检人群中205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高尿酸组,同期体检人群411例血尿酸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测量,并检测其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生化指标。结果:高尿酸组体质指数(BMI)、SBP、DBP、FBG、TC、TG、LDL-C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发生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的危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253、2.760、1.939、2.872倍(P〈0.05),高尿酸组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是对照组的3.501倍(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和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应加强健康教育,必要时联合药物治疗,在控制代谢综合征的同时积极控制血尿酸,提高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某师院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和艾滋病知识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艾滋病在中国的流行日益严重,对人群来说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得到高度重视[1].但各个学校和地区的健康教育很不均衡,怎样根据不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性知识和艾滋病知识教育,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是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