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局部持续灌注β‐神经生长因子(β‐NGF)给药模型。方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切取SD大鼠颅骨顶部左右两侧5 mm的骨质,建立配对大鼠颅骨缺损,利用Alzet微渗透泵右侧骨缺损区持续灌注含β‐NGF的PBS溶液,左侧仅灌注PBS溶液,持续灌注7 d。术后28 d通过H‐E染色和Gomori改良三色染色观察颅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检测建模是否成功。结果实验大鼠未发现术后伤口感染、裂开及微渗透泵脱落丢失现象。H‐E及Gomori改良三色染色结果显示,骨缺损区均可见有新骨的形成和骨矿化。结论在大鼠颅骨骨缺损的基础上,建立利用Alzet微渗透泵行局部持续灌注β‐NGF的给药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方法:利用手术方法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微渗透泵于骨缺损区局部持续导入外源性β-NGF。通过H-E染色、Gomori改良三色染色技术,检测术后3、7、14、21和28 d不同时间点骨缺损区的新生骨量,探讨β-NGF对骨缺损区新骨形成和改建的影响。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骨缺损区中兴趣区域的新骨形成进行半定量测定,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颅骨骨缺损局部持续导入β-NGF给药模型。H-E染色结果显示,导入β-NGF侧(实验组)与无β-NGF导入侧(对照组)均有新骨形成。Gomori改良三色染色结果发现,21、28 d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新骨形成呈现明显增加,且实验组的新骨形成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28 d时的成熟骨量实验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缺损区导入外源性β-NGF可能会促进新骨形成与骨改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替牙期单侧牙槽突裂患者行块状髂骨移植术的疗效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旋转交叉推进瓣整复同时伴有鼻唇畸形的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2例伴有鼻唇畸形的不完全性唇裂患儿,均采用旋转交叉推进瓣进行首次鼻唇修复;采用照片分析法,通过数码照片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患儿唇高、唇长、鼻孔高度、鼻孔宽度及鼻孔面积,以此判定该术式在不完全性唇裂整复中的临床疗效。结果12例患儿术前裂隙侧比非裂隙侧唇高约7∶10;唇长比约8∶10;鼻孔高度比值约7∶10;鼻孔宽度比约13∶10;鼻孔面积比约12∶10;经治疗后患儿术后即刻健患侧唇高、唇长、鼻孔高度、鼻孔宽度及鼻孔面积基本一致;术后1年复查,唇高、唇长、鼻孔高度、鼻孔宽度具有一定反弹,但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鼻孔大小基本对称,疗效满意。结论 旋转交叉推进瓣在整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儿的鼻唇畸形中疗效稳定,有望为后期唇腭裂治疗指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块状髂骨移植修复双侧牙槽嵴裂失败的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8月33例行块状髂骨移植修复双侧牙槽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查阅临床病历资料、影像资料、手术记录及相关数码照片,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尖牙萌出、分期植骨及牙龈生物型等因素与牙槽植骨失败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33例双侧牙槽嵴裂,男女比例为2∶1,失败6例。厚龈生物型患者双侧牙槽嵴裂植骨失败率(5.0%)低于薄龈生物型(38.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龈生物型可能是导致双侧牙槽嵴裂植骨修复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临床上应注意对此类型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正>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 PA)又称混合瘤(mixed tumor, MT),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全部涎腺良性肿瘤的58.7%~90.0%[1-3]。PA好发于腮腺,发生于舌下腺的PA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外仅有个案报道[4-6]。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PA的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为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现报道1例舌下腺PA。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2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源性的β-NGF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对骨改建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切取SD大鼠颅骨顶部左右两侧的骨质,建立配对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局部持续灌注β-NGF给药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骨缺损区组织中BMP-2的表达水平以及特殊染色技术(TRAP染色)检测骨缺损区组织中抗酒石酸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通过图像处理软件IPP6.0分别测定两者积分光密度值(IOD),以探讨BMP-2与破骨细胞活性在β-NGF调节新骨形成和改建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 实验组BMP-2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表达水平在14天时IO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TRA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骨吸收的活性在第7,21,28天三个时间点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的β-NGF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可能是通过促进BMP-2表达和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以抑制骨吸收。  相似文献   
9.
背景:牙齿拔除后拔牙窝内新骨形成及改建与神经支配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失神经支配对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 方法:切除犬一侧下牙槽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失神经支配侧为实验组,以未切除侧为对照组,组织学染色检测术后2,4,8,12周时间点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拔牙窝骨缺损区的新生骨量面积百分比在术后2,4,8周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2,4,8,12周,实验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说明失神经支配与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存在密切相关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咬合刺激对于颌骨的功能及改建至关重要,但人们对其调节骨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骨改建的作用尚缺少清楚的认识。 目的:应用形态学方法分析咬合刺激对胶原骨粉修复骨缺损中骨改建的可能调控作用。 方法:在成年SD大鼠左侧下颌骨及顶骨区分别建立标准骨缺损模型,随即植入胶原骨粉充填骨缺损区。术后12周,通过X射线、苏木精-伊红染色、Gomori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及骨形成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骨缺损区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下颌骨及顶骨骨缺损区均有新骨形成,顶骨骨缺损区的板层骨形成量明显多于下颌骨骨缺损区,新骨形成矿化度明显高于下颌骨骨缺损区,说明顶骨骨缺损区的骨改建优于下颌骨骨缺损区;顶骨骨缺损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及骨形成蛋白2积分吸光度值均低于下颌骨骨缺损区,说明顶骨骨缺损区的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活性低于下颌骨骨缺损区。表明咬合刺激可能通过影响骨的矿化及成熟而导致下颌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骨改建的延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