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46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并存其他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462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700例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1418例存在不同的诊断失误。结论在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同时应注意其合并的其他甲状腺疾病。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康复的相关因素,为预测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在该院住院治疗并行TKA的患者310例,组成队列资料。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人口学因素、临床及手术因素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310例患者中,12例因故取消或推迟手术,19例于随访期内脱失,最终纳入综合分析患者共279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糖尿病史、低白蛋白血症、应用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RAPT)评分、基于性能的功能测试(PBT)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与患者术后康复相关(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较大的年龄及BMI、糖尿病史、RAPT及PBT评分较差为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较大的年龄、糖尿病史、低白蛋白血症为罹患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较大的年龄、糖尿病史为影响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RAPT及PBT评分为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预测因子。结论  TKA患者术后康复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应重点关注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于术前及术中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骨质疏松和肌力不足也就伴随发生,由此引起的粗隆间骨折也就不断增加.其治疗主要有骨牵引及内、外固定方法,长期卧床会带来许多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故治疗关键是能使患者早期离床活动,恢复生活能力.本院采用动力加压髋螺钉(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3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晚期黄疸人巨细胞病毒gB基因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引起新生儿晚期黄疸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gB基因型的分布,探讨HCMVgB基因多态性与黄疸之间的关系。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本院新生儿科98例晚期黄疸新生儿标本HCMV-DNA含量,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阳性标本HCMVgB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绘制种系进化树。利用HinfⅠ和RsaⅠ对gB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 30例晚期黄疸新生儿HCMV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阳性率为30.6%。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gB基因分为4个基因型,gB1型15株(50%),gB2型5株(16.7%),gB3型9株(30.0%),gB1/3混合型1株(3.3%)。以HCMV实验室标准株AD169作为参考,将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gB1型同源性为94.7%~95.0%,gB2型同源性93.1%~93.4%,gB3型同源性94.7%,gB1/3型同源性93.7%。RFLP分析将gB基因分为4个基因型,分型结果与种系进化树分型一致。结论 HCMV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晚期黄疸的原因之一;gB基因的DNA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的多态性,晚期黄疸新生儿中HCMV感染以gB1、gB3型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滑膜切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4-12诊治的10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与滑膜切除术,对照组(49例)只行膝关节置换术。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住院时间等,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KSS评分及测量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获得随访(17.0±4.2)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15.0±3.1)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及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周及1年随访时VAS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及术后7 d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行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膝关节置换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上无优势,然而行滑膜切除术会导致更多的体内失血,延长手术时间,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晚期黄疸新生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探讨HCMV US3基因多态性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法检测2010年1~6月在本院新生儿科就诊的79例晚期黄疸新生儿样本HCMV US3基因,阳性标本结果进行双向DNA测序,通过BioEdit、DNAstar、GeneDoc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79例晚期黄疸新生儿中20例HCMV US3基因PCR扩增阳性,阳性率25.3%。以Towne作为参考株,序列比对分析显示,20株临床分离株US3的ORF长度均与参考株相同,为561bp,编码186个氨基酸蛋白。US3核酸变异比较普遍,变异主要集中在序列的N端,大部分是同义突变,US3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仅几个位点在少数分离株中存在变异。未发现US3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致病性的联系。结论 HCMV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晚期黄疸的重要原因之一。20株临床分离株HCMV US3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的多态性。未发现不同临床分离株US3基因多态性与HCMV引起的新生儿晚期黄疸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引起新生儿晚期黄疸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gB基因型的分布,探讨HCMVgB基因多态性与黄疸之间的关系。结论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本院新生儿科98例晚期黄疸新生儿标本HCMV-DNA含量,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阳性标本HCMVgB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绘制种系进化树。利用HinfⅠ和RsaⅠ对gB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 30例晚期黄疸新生儿HCMV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阳性率为30.6%。种系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gB基因分为4个基因型,gB1型15株(50%),gB2型5株(16.7%),gB3型9株(30.0%),gB1/3混合型1株(3.3%)。以HCMV实验室标准株AD169作为参考,将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gB1型同源性为94.7%~95.0%,gB2型同源性93.1%~93.4%,gB3型同源性94.7%,gB1/3型同源性93.7%。RFLP分析将gB基因分为4个基因型,分型结果与种系进化树分型一致。结论 HCMV感染是导致新生儿晚期黄疸的原因之一;gB基因的DNA序列比较保守,但仍存在一定的多态性,晚期黄疸新生儿中HCMV感染以gB1、gB3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铁浓度下孕妇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以及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为临床合理补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孕妇血肝素抗凝,分离淋巴细胞.给予PHA刺激后,与铁浓度分别为5μmol/L、25μmol/L、50μmol/L的细胞培养液混合培养,MTT比色法检测缺铁性贫血孕妇及健康孕妇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贫血孕妇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 体外试验显示:1.贫血孕妇各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低于健康孕妇(P<0.001);健康孕妇不同铁浓度组淋巴细胞刺激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01).2.不同铁浓度组贫血孕妇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孕妇铁营养缺乏或补充过剩都会导致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及细胞亚群功能的下降,因此,孕期应加强含铁食物的摄取,重视铁营养水平的监测,避免因铁营养失衡造成的免疫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第二原发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根治性调强放疗527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其调强放疗后第二原发癌的特征。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5.5个月(4.0~97.0个月),出现第二原发癌12例,发生于照射野内、野外各6例,发生部位肺3例、舌2例、颈部2例、肾2例、脑1例、口腔1例、胃1例。全组患者第二原发癌1年、3年和5年累计发生风险率分别为0.4%、1.4%和3.1%,照射野内1年、3年和5年第二原发癌累计发生风险率分别为0.4%、0.8%和1.5%。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放疗时间及有无化疗患者调强放疗后第二原发癌的累计发生风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呼吸消化道是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第二原发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肺癌是最常见的第二原发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