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MRI、CT与乳腺X线钼靶摄影三种检查方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乳腺疾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乳腺疾病患者作为本次实验探究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CT扫描与乳腺X线钼靶摄影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扫描和乳腺X线钼靶摄影,CT扫描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乳腺X线钼靶摄影,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而言,乳腺X线钼靶摄影更适用于早期乳腺疾病的检查,MRI检查和CT扫描可有效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三种检查方法各有利弊,建议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人情况,选择恰当的检查方法,或多种联合使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对后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意义,有利于提升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5%硫酸镁湿敷对于包皮环切术后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92例已行包皮环切术后第3天换药包皮水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术后给予抗感染、镇痛及抗勃起药物外,另给予25%硫酸镁湿敷5d;对照组42例,给予0.9%氯化钠湿敷,其余处理与观察组相同.5d后观察并记录水肿消退情况.结果 观察组45例(90.0%,45/50)治疗有效,对照组30例(71.4%,30/42)治疗有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硫酸镁湿敷对于加快包皮环切术后水肿消退有明显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心静脉导管在心包积液引流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包填塞征及大量心包积液是一种临床急症,常需反复心包穿刺放液及检查,以解除心包填塞症状,并根据心包积液的性质提供诊断依据。为避免多次心包穿刺给患者带来的危险和痛苦,现多用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制侧孔引流管在心包积液引流中的效果。方法将我科需心包积液引流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引流用中心静脉导管,观察组引流用前端扎了侧孔的中心静脉导管,观察2组引流前后的心包积液量,比较2组的引流效果。结果观察组较少发生堵管,因引流不畅而拔管的情况较少发生,较对照组引流更充分、彻底。观察组治愈率为81.48%高于对照组的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前端自制侧孔的方法引流心包积液操作简单,不易堵管,效果好,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肥大细胞表面抗原-1(MASA-1)的高灵敏度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首先制备抗人MASA-1的单克隆抗体,然后结合先前制备的多克隆抗体,通过优化包被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建立夹心酶联免疫定量方法。结果成功制备了特异性高的小鼠抗人MASA-1的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5 ng/ml。利用该法测出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肺清洗液中的MASA-1含量为0~130 ng/ml。MASA-1的浓度与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细胞数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但与MASA-1染色阳性细胞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相对于MASA-1细胞染色法,本研究开发的酶联免疫法具有快速、准确及能同时分析大量样品的优点,有助于肥大细胞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征及后路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3年6月收治的9例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平均36.5±±16.3岁(21~60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3例,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2例。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E级1例,D级4例,C级3例,B级1例。X线片示L4滑脱3例,L5滑脱6例。滑脱程度根据Meyerding分级:Ⅰ度2例,Ⅱ度4例,Ⅲ度2例,Ⅳ度1例。9例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评价滑脱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价。结果:9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5.0±11.6个月(12~58个月)。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VAS(2.6±0.6、2.1±0.4)、ODI(16.2±2.5、15.3±2.1)评分均较术前(7.3±1.2和69.7±12.3)显著改善(P0.05),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内固定位置良好,CT三维重建显示患者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平均9.6±?个月(6~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X线侧位片示滑脱Meyerding分级:0度6例,Ⅰ度2例,Ⅱ度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E级6例,D级2例,C级1例。结论: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均为严重创伤所致,易发生在L5和L4,均伴韧带及关节囊损伤、关节突及附件或峡部骨折,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和椎间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心包积液是临床常见病,大量积液引起心包填塞影响呼吸和循环功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术,安全性高,疗效较好。笔者体会到对穿刺置管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健康教育,以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关节镜辅助经皮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共收治Schatzker 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8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成两组,其中40例选用关节镜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者为观察组,28例选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者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各手术指标、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53. 75±5. 64) min、术中出血量(59. 45±5. 38) ml、切口大小(6. 17±0. 65) cm、术后离床时间(3. 35±0. 46) d、术后完全负重时间(3. 62±0. 38)月、骨折愈合时间(3. 44±0. 40)月,与对照组[(89. 57±8. 56) min、(108. 22±9. 54) ml、(17. 72±1. 87) cm、(5. 36±0. 47) d、(4. 87±0. 42)月、(4. 65±0. 52)月]比较均明显减少(P 0. 05),关节活动度(123. 35±6. 86)°、HSS评分(107. 20±6. 43)分与对照组[(111. 86±5. 65)°、(82. 34±5. 23)分]比较均明显增加(P 0. 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0. 00%,与对照组(71. 43%)比较明显提高(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 50%,与对照组(32. 14%)比较明显降低(P 0. 05)。结论关节镜辅助经皮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创伤小、复位好、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可作为临床治疗首选,但对手术要求高,且要充分考虑手术禁忌证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行椎弓根楔形闭合截骨矫正术,其中陈旧性胸腰椎骨折14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5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34个月,术后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丢失(P〉0.05);术后腰痛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ODI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椎体内楔形闭合截骨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循环抗阻训练(CRT)对普通男性大学生心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8名健康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12周强度为40~60%1RM的循环抗阻训练干预,每周3次,每次12~15组、1~3个循环、约30~45分钟;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前后用无创性心血管健康监测仪检测脉搏波,分析心血管动力学流变参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实验前后每分心输出量(CO)明显提高(P<0.01),心脏指数(CI)、左心室每搏做功指数(LVSWI)增加(P<0.05);平均收缩压(MSP)、平均舒张压(MDP)、平均动脉压(MAP)降低(P<0.05),平均总周阻力(TR)和标准周阻(STR)下降十分显著(P<0.01),血管扩张系数(ETK)和血管顺度(AC)无明显变化(P>0.05);微循环半更新时间(ALT)和微循环平均滞留时间(TM)明显加快(P<0.01),微循环半更新率(ALK)提高显著(P<0.05),而对照组实验前后各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实验后各指标相比,HR、TR、STR、ALT、TM等指标明显降低(P<0.01),每搏心输出量(SV)增加显著(P<0.01)。结论:12周循环抗阻训练可有效提高心脏的泵血机能,降低动脉血压,改善组织微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