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egalin和cubilin是两个大分子、多配体的受体糖蛋白,广泛分布于极化的上皮细胞内。在体内,尤其在肾脏,它们通过胞吞作用在介导蛋白质和许多维生素的吸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两受体任何一方功能异常或缺失会出现明显的蛋白尿和某些肾病,因此两种受体的病理生理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Megalin和cubilin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疾病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从最初的PAP法发展到S-ABC法和SP法[1],特异性和灵敏度越来越高.最近几年发展的PV法又称为两步法使得免疫组化更加简单快速,背景更加清晰.但是有时还是因为染色背景过高而影响结果判定.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染色方法,在"两步法"基础上大大降低肾脏组化片的染色背景,从而提高结果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自制的924液注入肾脏后提高了肾脏对热缺血的耐受能力,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经924液常温下灌注后的肾脏能耐受热缺血2小时,其超微结构仍处于正常。恢复血流后24小时肾功能恢复正常水平,经924液灌洗后的人肾组织热缺血2~3小时其肾单位各段的超微结构仍处于或接近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4.
宋小峰  任昊  陈雪  翟效月 《解剖学报》2011,42(4):548-551
目的 探讨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促凋亡蛋白BAX的表达.方法 选取胚龄16、18d和出生后1、3、5、7、14、21d的小鼠共54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技术并结合体视学分析方法观察树脂切片上小鼠不同发育时期BAX的表达.结果 BAX的表达主要出现在近端小管,随着发育的不断进行,BAX的表达由皮质的近髓质区逐渐发展到中层皮质区,最后出现在浅层皮质区.BAX的面数密度从E16d到P3d逐渐升高,随后下降,在P7d又逐渐升高.结论 小鼠肾脏发育过程中BAX的表达与近端小管的发育密切相关,可能影响近端小管的存活、分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别用传统组织制备方法与活体冷冻技术(in vivo cryotechnique,IVCT)联合冷冻置换制备方法制备样本,对比研究小鼠心外膜下微循环内血流、红细胞及血清蛋白在心脏的免疫定位分布。方法:实验分三组,活体冷冻组(IVCT)、浸泡固定组(immersion dehydration fixation,IM-DH)及灌流固定组(perfusion dehydration fixation,PF-DH),每组8只小鼠,分别对跳动的小鼠心脏进行活体冷冻技术联合冷冻置换,浸泡固定及灌流固定,制作的组织样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双重免疫荧光染色,光镜及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VCT从组织形态学水平显示微血管内流动状态的血流,即单行排列的顶端指向血流方向的成串的降落伞型红细胞,以及微血管分流和汇合处;血清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不但通过微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白蛋白还单独分布在心肌细胞间的特殊结构闰盘和心肌细胞表面的T小管。结论:IVCT实现了从免疫组织化学水平显示活体状态小鼠心脏的微循环;心肌细胞间的闰盘及心肌细胞表面的T小管对血清蛋白具有分子大小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7.
Objective To explore a feasible method for three diamensions(3D) entity reconstruction of kidney tissue based on serial light microscopic sections. Methods C57/BL/6J mice kidneys were fixed by perfusion via abdominal aorta. Tissue blocks were cut out perpendicular to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kidney, postfixed in OsO4, and embedded in flat molds in Epon 812. Four hundred serial sections with 2.5 μm in thickness were generated using a microtome and stained with toluidine blue. Then, images from digital microscopy were captured, aligned and checked. These images underwent color correction and were transformed into grey-scale pictures and pre-processed before impor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Finally, 3D reconstruction of kidney was generated using the MIMICS toolkit. Results Every two of the 400 images were used as raw data, aligned and checked for the quality of 3D reconstruction from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spects. The 3D reconstruction entity was obtained using MIMICS, with its volume being 51 205 497.02 μm3 and surface area being 18 650 385.47 μm2. Such generated 3D entity data could be done with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The tissue microstructure of the entity was morphologically confirmed to be correct. Conclusions The method for 3D reconstructing renal entity not only provides an approach for visualization and morphology measurement of the tissue, but can also be useful for geometric model construction of FEA.  相似文献   
8.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发生发育过程中不断增殖、迁移,并通过会聚性延伸使肾小管得以延长。Wnt介导的信号转导从早期诱导阶段到晚期小管上皮成熟阶段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其顶端、底部及侧面表达不同蛋白复合物而极化和节段化,并行使不同功能。Par家族、Crumbs、Scribbles等蛋白分子在小管上皮细胞极化形成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其中,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细胞侧面如紧密连接的形成,成为肾小管屏障功能和栅栏功能的保证。Micro-RNA200基因能够以囊性肾病基因Pkd1为作用靶点来调节肾小管的成熟,从而保证其正常结构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周熠  翟效月 《解剖科学进展》2015,(2):204-206,210
输尿管芽发育最初源于中肾管尾部突起,在后肾间充质信号的诱导下侵入后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在输尿管芽上皮表达,诱导输尿管芽反复延长分支20次左右,随后诱导周围间充质细胞上皮化,进行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形成肾的基本功能单位-肾单位。由各种因子表达障碍引起的输尿管芽发生和分支缺陷导致肾单位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慢性肾病的发生。Mi RNAs和RAS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肾囊肿以及CAKU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连接小管(CNT)过渡为集合管系的空间走行规律。方法灌流固定3 只C57/BL/6J小鼠,取肾组织块并树脂812包埋,从肾被膜到肾乳头共得到2 000 张2.5 μm厚的连续切片,显微镜图像数字化并配准,计算机程序追踪38 条CNT走行并测量其长度。结果来自长髓袢肾单位的CNT在胃皮质中上行,沿途与5~6 条短髓袢肾单位CNT 相互吻合成弓形管,弓形管或部分来自最浅表皮质的CNT在皮质浅层与集合管汇合。CNT 各自走行约150~500 μm,弓形管长度为600~900 μm。结论肾单位只在皮质浅层经CNT或经弓形管汇入集合管系,集合管在穿过中层和深层皮质时不再有新的肾单位加入,提示肾小球滤过液在集合管下行过程中不再接受来自于其他肾单位的滤液,重吸收功能不受任何肾单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