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及耐受性,以期为胃癌根治术后营养治疗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省黄山首康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在术后7d接受不同的营养治疗方式,观察组于术后24h内开始鼻饲肠内营养,逐步过渡至口服肠内营养;对照组则在术后早期接受肠外营养,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口服肠内营养.比较2组并发症、进食耐受性、营养状况、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并随访至术后第6个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胃癌病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治愈出院.2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肠梗阻2例(2/30,6.7%);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例、肠梗阻2例(3/30,10.0%),观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出现恶心伴呕吐、腹胀等进食不耐受情况,予以暂停肠内营养并经肠外营养及保守治疗后缓解.两组间进食不耐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短、留置引流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总费用少(P<0.05).两组均随访6个月,无死亡病例,未发生远期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开展鼻饲肠内营养并逐步过渡至口服肠内营养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且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功能障碍(FDGE)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3年11月诊断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 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胃大部切除术后9~11 d出现胃排空障碍症状,经临床结合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确诊术后FDGE。3例立即经胃镜放置鼻肠管于吻合口下方15 cm处,1例术中留置的鼻肠管还未拔除;4例均给予胃肠减压,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2~3 d逐步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支持,同时鼻肠管内注入多潘立酮,并将胃肠减压引流液经鼻肠管回输。4例患者于术后30~51 d全部治愈,恢复残胃排空功能;随访6个月饮食正常,无呕吐、腹胀等症状。结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FDGE与胃肠吻合的方式有关;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FDGE是功能性疾病,通过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治愈,应慎重选择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观察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将40例胆囊结石需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快速康复外科方法组20例(实验组);常规围手术期方案组20例(对照组)。分析研究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CRP)、血皮质醇、血糖变化以及术后离床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并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快速康复外科组比对照组在皮质醇、血糖方面术后变化小(P〈0.05),快速康复外科组比对照组术后离床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P〈0.05),并且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且并未增加并发症及再入院率。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胆囊切除手术患者中应用是安全、经济、有效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0月黄山首康医院肝叶切除治疗3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结果 37例患者中左半肝切除17例,右肝部分切除2例,左半肝切除+右肝后叶下段切除的3例,左外叶切除的14例,左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的1例,术中均同时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同时行胆肠吻合的7例,T管引流的30例。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包括切口感染3例,创缘液化坏死3例,胆漏1例,胆道出血1例。术后残石1例,随访6月~4年,结石复发2例。结论肝叶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探查在病因不明的复杂外科急腹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收治的病因不明的复杂外科急腹症患者分为腹腔镜探查手术组(腹腔镜组)、中转开腹组及开腹探查手术组(开腹组),比较3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77例,所有患者经开腹探查(n=39)和腹腔镜探查(n=38)后明确诊断,其中消化道穿孔42例、肠梗阻9例、外伤7例、肠憩室4例、肠系膜病变5例、胆囊炎伴穿孔2例、肠套叠4例、嵌顿疝1例、其他3例。最终腹腔镜手术26例,12例中转开腹手术,开腹探查并行手术治疗39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原发疾病方面无显著差异。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开腹组。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消化道穿孔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 0. 05)。在肠梗阻患者中,开腹组年龄显著大于其他2组(P 0. 05),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其他2组(P 0. 05)。结论对诊断不明的复杂外科急腹症患者,腹腔镜操作安全可靠,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监测血清白蛋白(ALB)的变化在预测结直肠肿瘤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69例结直肠手术病人,根据术后是否出现SSI将病人分为有SSI组及无SSI组。术后三天连续性采集静脉血行ALB、CRP、PCT、WBC检查,评价白蛋白变化与术后SSI的关系。结果:有SSI共40例(23.7%),临床诊断SSI的时间平均为术后3.2天。SSI组术后第2天血清白蛋白下降,PCT、CRP和WBC水平升高。术后第2天的白蛋白浓度下降比例(ΔALB2)明显高于SSI组(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ΔALB2对预测SSI的发生具有显著价值(曲线下面积=0.864,灵敏度97.5%,特异度70.5%),最佳临界值为15.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ALB215.5%是预测SSI发生的独立因素(OR=2.10,95%CI=1.52-2.90,P0.001)。结论:监测术后早期白蛋白的动态变化对预测结直肠癌切除术后SSI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使用曲线形腹腔镜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 single port lar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USPLC)的操作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4例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均通过曲线形腹腔镜器械经脐行单孔LC取得成功,均未置引流。手术时间15~95 min,平均47.5 min;出血5~30 ml,平均19.1 ml。无漏胆、出血、脐疝、切口感染的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日2~6 d,随访2周~3月,几乎无腹壁疤痕。结论经脐单孔LC安全、可行,在已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医院作为手术改进而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9.
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根部穿孔患者54例,手术中我们使用带蒂的后腹膜、侧腹膜瓣修补盲肠壁,效果良好,术后无盲肠瘘和腹腔脓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龄17~78岁,平均36.5岁。发病2~5d入院。合并心肺疾病及/或糖尿病者6例。入院查体:体温37.4℃~39.2℃,脉搏82~105次/分。所有患者都有右下腹压痛,其中局限性右下腹肌卫者34例,腹膜炎症状较重者20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15例。腹穿抽出脓液7例,血常规:WBC(14.0~25.9)×109/L,中性78%~91%。尿常规:RBC0~3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不耐受的风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且术后行EEN的75例胃癌病人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EEN实施后病人是否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的症状,将病人分为EEN耐受组和不耐受组。结果:51例(68%)胃癌病人在术后实施EEN过程中出现了EN不耐受的症状,24例(32%)早期实施EN后耐受良好。不耐受组病人的手术类型、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开始EN的时间和使用营养泵与耐受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病人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时间4 h和使用EN泵是术后EEN耐受的有利因素(P0.05)。EEN不耐受组病人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长于耐受组。结论:胃癌病人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不足及未使用EN泵进行匀速输注是EEN出现不耐受的风险因素,可延缓病人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