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嗅觉诱发电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刺激家兔嗅区黏膜记录的诱发电位的波形及其稳定性,探讨一种可以客观评价嗅觉功能的方法。方法:将双极刺激电极经家兔前鼻孔置于嗅区黏膜,给予电刺激,在颅顶记录嗅觉诱发电位(OEPs);改变刺激参数和部位,观察对电位潜伏期、阈值和波形的影响。结果:在颅顶前方近嗅球处记录到一组波形稳定的N1-P1-N23相复合波。潜伏期为:N1波20.6ms,P1波33.5ms,N2波58.3ms;改变刺激强度对各波无明显影响;改变刺激频率对各波影响较大,频率过高.波形分化较差。结论:正常OEPs是一组波形稳定的负-正-负3相复合波,波形稳定、重复性好,各参量可作为评价嗅觉功能变化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评估PM2.5刺激对正常人鼻黏膜紧密连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因非炎性疾病(如鼻中隔偏曲、泡状中鼻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 综合征、脑脊液鼻漏等)而拟行相关手术的成年患者。鼻黏膜标本来自全麻鼻内镜手术中所得到的中下鼻甲、钩突或筛窦黏膜。通过鼻黏膜上皮细胞气液交界培养,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PM2.5,测量比较培养细胞跨上皮电阻(trans-epithelium electrical resistant,TER)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渗透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以反映细胞间连接紧密程度的改变。通过荧光定量PCR,观察PM2.5对培养细胞紧密连接分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标记,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下观察PM2.5对培养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  加入PM2.5后,随着刺激时间延长,反映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紧密连接完整性的TER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并且PM2.5刺激的浓度越高,TER下降的越明显。而反映上皮渗透性的FITC通过率与PM2.5刺激的浓度呈正相关,PM2.5浓度越高,通过培养上皮的FITC越多。与对照组相比,100 μg/ml PM2.5间断刺激3天后,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的claudin-1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培养鼻黏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分布连续性和荧光强度均显著减低。结论 PM2.5刺激可通过破坏鼻黏膜上皮细胞膜上紧密连接分子的表达,进而影响正常人鼻黏膜的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损伤性嗅觉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了解电刺激嗅觉诱发电位的特性及变化规律。方法 通过立体定位和电解损毁技术 ,对动物一侧或双侧嗅球造成损伤 ,动态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 (2 4h、4 8h和 1周 )嗅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并观察嗅球与嗅黏膜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一侧嗅球损伤后 ,诱发电位N2波消失 ,N1和P1波潜伏期延长 ,波幅减小 ;双侧嗅球损伤后 ,表现为N1、N2波消失 ,仅记录到P1波 ,其潜伏期明显延长 ,波幅变化较大 ,以上改变均以 2 4~ 4 8h变化最显著。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显示 ,2 4~ 4 8h嗅球周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神经元变性样改变。结论嗅球损伤程度不同 ,对嗅觉诱发电位的影响也不相同 ,这种改变是以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变化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组织块法体外培养嗅觉受体神经元(ORNs)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实时观察系统,分析嗅觉信号转导体系中几个关键环节的作用.方法:以双激发波长钙离子荧光探针Fura-2 AM孵育培养的ORNs,通过双波长比率法,实时定量观察ORNs的[Ca2+]i.分别以Forskolin和IBMX刺激ORNs,观察[Ca2+]i的改变.分别耗竭细胞内钙库和使用不含钙离子的细胞外液,判断细胞内[Ca2+]i的来源.结果:静息ORNs的[Ca2+]i为(58.5±12.8) nmol/L.Forskolin和IBMX刺激可使ORNs的[Ca2+]i快速升高,且作用可逆.二者所引发的钙信号来自于细胞外钙内流,而非细胞内钙库的释放.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实时定量观察ORNs细胞内[Ca2+]i的系统,ORNs的[Ca2+]i受第二信使门控钙离子通道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嗅感觉神经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哺乳动物嗅感觉神经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取成年家兔的嗅区粘膜,用胰酶和胶原酶消化法进行嗅感觉神经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并应用抗神经微丝蛋白(NFP)抗体、抗嗅觉标记蛋白(OMP)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同时采用甲苯胺蓝神经特异性染色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鉴定。结果 从嗅粘膜分离以及原代培养得到的嗅感觉神经元,光镜、电镜下为典型的双极神经元,OMP、NFP阳性,神经元特异性染色阳性。分离的嗅感觉神经元可在体外存活数小时,其细胞形态、生存数量和存活时间均能满足体外实验的基本要求。结论 本实验在家兔建立了较稳定、可靠的嗅感觉神经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方法。为深入开展嗅感觉神经细胞的离体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材料来源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疗效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声反射鼻腔测量系统、前鼻测压计、T&T嗅觉计定量检查法和术区黏膜评分法,对46例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鼻气道阻力、嗅觉、鼻腔术区黏膜形态进行测试.结果 鼻内镜手术后患者的鼻气道通气、嗅觉有明显好转;术后鼻腔、黏膜状况与功能恢复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鼻气道阻力、嗅觉功能测试、鼻声反射检查、术区黏膜评分检测作为手术前后鼻功能的检测手段,可对术后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嗅觉障碍大鼠嗅黏膜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大鼠外伤性嗅觉障碍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嗅黏膜组织学变化.方法 神经切断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大鼠均在显微镜下暴露左侧嗅球,沿筛板切断神经组切断大鼠左侧嗅神经.采用嗅觉诱发电位(olfactory evoked potentials,OEPs)和神经示踪验证造模效果.术后1天、5天、2周、3周、6周处理大鼠,处理前1天每组各取2只大鼠经鼻腔滴注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嗅黏膜及嗅球冰冻切片后观察嗅上皮的厚度、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嗅神经的连续性,并且行免疫组化观察嗅上皮中的新生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结果OEPs及神经示踪证实手术方法可以完全切断嗅神经.术后1天,切断侧黏膜中ORNs出现凋亡,两组大鼠双侧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比值无明显变化.5天时切断侧嗅上皮中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厚度变薄,嗅球中无HRP标记纤维.术后2、3周大鼠嗅球中出现蓝色标记,嗅上皮厚度和细胞数量逐渐增加,但仍然与对照组有差异,此时嗅上皮中出现大量的新生ORNs.经过6周的恢复,嗅上皮厚度及细胞数量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嗅上皮中有较多的新生ORNs,其轴突与嗅球重新建立神经联系,但是上皮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凋亡细胞.结论 嗅神经切断术可以作为制作外伤性嗅觉障碍的可靠方法;由于ORNs具有再生能力,大鼠嗅神经切断后嗅黏膜在一定时间内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嗅神经切断术后白血病抑制因子在嗅上皮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inhibi-toryfactor,LIF)与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receptorneurons,ORNs)再生的关系。方法建立嗅神经切断的小鼠动物模型,在术后8小时、2天、3天和5天分别通过免疫组化和相对半定量RT-PCR的方法,在蛋白和mRNA水平观察LIF及其特异性受体LIF-R在嗅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LIF和LIF-R的表达都是在术后8小时迅速、一过性地上升,随后又迅速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IF由残留的ORNs表达,LIF-R则由基底细胞和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cells,OECs)表达。结论LIF是在ORNs凋亡再生机制中较早表达的一种细胞因子,凋亡中的ORNs产生并分泌的LIF作用于基底细胞和嗅鞘细胞,从而启动调节ORNs再生的一系列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嗅神经切断对小鼠嗅感觉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嗅神经切断对小鼠嗅感觉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凋亡情况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造模方法的可靠件。方法取2月龄C57小鼠33只,随机分组后,实验组小鼠行嗅神经切断术,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顺行神经示踪验证造模成功与否。以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牛物素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dT mediated deoxyuridine triphosphate—biotin nick end labelling,TUNEI。)观察术后8h、2d、3d和5d嗅上皮中ORN的凋亡情况,同时在蛋白和mRNA水平观察成熟ORN的特异性标记蛋白——嗅标记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OMP)在嗅上皮巾的表达情况。结果嗅神经切断术后嗅球中无HRP标记。TUNEL和OMP阳性反应发生于ORN,嗅神经切断术后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并于术后第2天达到高峰,与此同时OMPmRNA的表达水平开始显著下降,并住术后第5天降至更低,嗅上皮的厚度也相应变薄。结论本实验所采取的造模方法可以较可靠地切断小鼠的嗅神经,并造成小鼠嗅上皮中ORN的同步凋亡。  相似文献   
10.
嗅觉受体神经元是嗅觉的外周感受器,可以将成千上万种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且具有独特的可持续再生能力.嗅觉受体神经元功能缺陷或数量减少均可造成嗅觉障碍.由于在体内很难完成相关研究,体外培养嗅觉受体神经元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将对嗅觉受体神经元的取材、支持物、培养方式、培养基及细胞鉴定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