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补充深海鱼油胶囊后的临床表现、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变化。方法将确诊为RA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大豆油组和深海鱼油组,分别给予大豆油胶囊及深海鱼油胶囊[含二十碳五烯酸(EPA)1.8 g/d+二十二碳六烯酸(DHA)1.2 g/d],干预12周;干预期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膳食教育。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RP等,并计算直观模拟标度尺疼痛评分(VAS)、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和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结果干预后深海鱼油组患者VAS评分增加值及DAS28评分、降低值与大豆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比例为(1.70±0.07)∶1组和(3.00±0.21)∶1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显著低于(5.54±0.11)∶1组(P<0.05)。结论深海鱼油干预RA患者12周,可改善RA患者病情;摄入n-6/n-3 PUFAs比例<5.54∶1比>5.54∶1更有利于降低RA患者的炎性因子CRP水平。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深海鱼油补充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海鱼油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临床症状、血沉等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RA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大豆油和深海鱼油组,干预12周,干预期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膳食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2组脂肪酸摄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2组脂肪酸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亚油酸摄入量分别为(8.99±0.73)、(11.89±1.05)g,α-亚麻酸分别为(2.18±0.26)、(1.79±0.05)g,二十碳五烯酸(EPA)分别为(1.86±0.12)、(0.07±0.12)g,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分别为(1.31±0.20)、(0.10±0.18)g,n-6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9.80±1.80)、(13.20±2.69)g,n-3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5.81±1.99)、(2.68±1.56)g,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1.76±0.34):1、(5.86±2.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干预前后VAS、DAS28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深海鱼油组血沉下降明显(P=0.005);2组干预前后血沉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3.5,P=0.044);2组干预前后C反应蛋白(CRP)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87.5,P=0.359),但深海鱼油组CRP干预后比干预前下降(Z=-2.512,P=0.031),较大豆油组下降明显(Z=-1.029,P=0.304);干预前后血糖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P=0.512)。结论深海鱼油(每天1.8 g EPA+1.2 g DHA)干预RA患者12周,可改善RA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3.
李琳  李远红  黄蔚  周泉  罗日强  苏宜香 《营养学报》2012,34(3):233-237,241
目的研究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的鱼油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人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RA的60个病人随机分为大豆油组(大豆油胶囊)和鱼油组(鱼油胶囊,含EPA1.8+DHA1.2g/d),干预12w,干预期间对所有对象进行膳食教育,观察干预前后的临床表现,风湿、类风湿、血糖、血脂和免疫等指标,通过计算得出直观模拟标度尺疼痛评分(VAS)、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和健康评估问卷(HAQ)。结果鱼油组VAS评分显著增加(P=0.048),DAS28评分、晨僵时间(,MST)、血沉(ESR)均明显降低(PDAS28=0.018,PMST=0.003,PESR=0.044),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也下降(PTG=0.027,PLDL=0.001)。结论鱼油(EPA1.8g+DHA1.2g/d)干预RA患者12w,可改善RA患者病情,并可显著降低RA病人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4.
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率,评估临床特点与PAH发生的相关性、探讨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从1892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中筛选出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者79例,对其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并发PAH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价不同治疗、不同原发病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结缔组织病合并的PAH的总发生率约为4.2%.其中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生率最高,为18.1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次之12.00%,显著高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抗磷脂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P<0.01).临床伴有雷诺现象者肺动脉压力显著高于无雷诺现象者(P<0.01).高球蛋白血症、抗U1RNP(+)、ACA-IgG(+)、心包积液、肺问质病变的结缔组织病患者更易出现PAH,且与严重程度呈相关性(P<0.05).结论 结缔组织病中PAH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在SSc和MCTD发生率最高.雷诺现象、抗U1RNP阳性、ACA-IgG(+)提示结缔组织病患者有更易发生PAH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成人斯蒂尔病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成人斯蒂尔病(AOSD)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诊治水平。方法报道1例典型AOSD并发严重肺间质病变和ARDS的诊治经过。检索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高热、橙红色皮疹、肌肉关节痛、咽痛、干咳少痰,住院诊治期间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积极抗感染等治疗未能逆转病情;贫血,双肺底啰音,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明显升高,肝损害,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系列胸片示双肺间质病变进行加重,血气分析示Ⅰ型呼衰。系列检查未发现感染和肿瘤的客观证据。确诊为成人斯蒂尔病并发肺间质病变(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免疫球蛋白冲击)和ARDS。采用高浓度氧疗、BiPAP辅助通气、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支持对症处理使病情缓解。结论早期识别和诊断ARSD并发肺间质病变(LID)并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其特点是累及以唾液腺、泪腺为主的外分泌腺,造成口眼干燥。常累及肺部,肺部病变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为52.8%~88.3%,主要为肺间质病变,而引起双肺多发肺大疱的报道较少。SS分为继发和原发两种,前者指继发于其他结缔组织病,而后者则不伴有其他结缔组织病。现报道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并发肺大疱5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IL-17及其信号转导成分JNK活化状态在狼疮肾炎(LN)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活动期LN病人15例,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6蛋白水平;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IL-6mRNA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JNK活性。结果:IL-17刺激下,LN患者PBMC反应性明显增强,各浓度点IL-6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均P<0.05)。LN患者PBMCIL-6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刺激培养:1.80±0.11vs0.36±0.07,P<0.01;刺激培养:3.21±0.24vs1.30±0.14,P<0.05);正常对照或LN患者刺激培养组PBMCIL-6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无刺激培养组(对照:1.30±0.14vs0.36±0.07,P<0.05;LN患者:3.21±0.24vs1.80±0.11,P<0.01)。LN患者PBMCJNK活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刺激培养:3.21±0.32vs1.00,P<0.01;刺激培养:4.82±0.39vs1.21±0.35,P<0.01);LN患者的刺激培养组PBMCJNK活性水平明显高于LN对照培养组(4.82±0.39vs3.21±0.32,P<0.01)。活动性LN病人PBMCJNK活性高低与其SLEDAI和IL-6mRNA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IL-17介导LN患者PBMC过度表达、分泌IL-6可能是其参与LN的发病机制之一,JNK的活化在IL-17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是一以外分泌腺高度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由于产生自身抗体而导致腺体的进一步破坏的.最常见的症状是口、眼干燥,可分为原发性即单纯SS和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后者是指与某肯定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并存的Ss.在SS的进展中的主要并发症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SS其发生淋巴瘤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4倍.SS的患者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涎腺组织和其他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也可见于淋巴结和骨髓.我们报道1例原发性SS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9.
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狼疮肾炎患者预后的影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效益/风险比更佳的狼疮肾炎(LN)治疗方案.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单用激素泼尼松、泼尼松+环磷酰胺(CTX)和联用中药(泼尼松+CTX+中药)3种方案治疗的LN病人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果372例LN病人,随访年限中位数为5.95年,共有115例病人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并发感染.三组病人的治疗初始临床特征差异无显著性,随访终点时临床特征包括尿蛋白水平、感染发生率、氮质血症的发生率及总体病死率三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三组病人存活率的非参数乘积限估计(Kaplan-meier)分析显示5年和10年存活率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病人的生存曲线的Log-rank时序分析显示三组间两两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激素、CTX和中药联用方案治疗LN,效益/风险比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相关的肺动脉高压(PAH)在亚洲人群中发生率较其他结缔组织病高,且不同患者预后相差较大,本研究拟从SLE的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特点探讨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84例SLE相关PAH患者根据PAH严重程度、SLE疾病活动度、治疗可逆性、PAH出现的病程进行分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不同分型方法对预后判断的影响。结果 SLE相关PAH的危险因素为雷诺现象、指端血管炎、心包积液、肺间质病变、抗U1RNP阳性和ACA-IgG阳性。轻中度PAH与重度PAH危险因素的比较发现,抗U1RNP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DAI<8分和SLEDAI≥8分危险因素的比较发现,指端血管炎和抗U1RNP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缓解、稳定和恶化危险因素的比较发现,指端血管炎和心包积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H出现的病程<1年和病程≥1年危险因素的比较发现,心包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SLE-PAH患者中抗U1RNP的阳性率较轻中度SLE-PAH患者中更高;SLE-PAH患者中疾病活动度较高的患者出现指端血管炎的阳性率高于疾病活动度低的患者,而疾病活动度低的患者抗U1RNP阳性率高于疾病活动度较高的患者;指端血管炎在缓解组SLE-PAH患者中阳性率最高,心包积液在恶化组阳性率最高;PAH出现超过1年的患者心包积液的阳性率较<1年的患者高;抗U1RNP是SLE-PAH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出现指端血管炎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好,合并心包积液的患者可能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