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福建省甲、乙类传染病疫情态势。[方法]利用EDA、比数图表、CMR和对应分析等技术,分析我省报告疫情和其他监测资料。[结果]我省2002年总发病率为194.14/l0万,估计实际发病率为388.14/l0万至596.03/l0万。报告发病率与前5年平均水平比较上升12.5%。疫情特点:因子负荷图显示,城市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中心,农村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并有趋向于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龄组发病率有25~34岁与65~79岁两个高峰,分别以肝炎、肺结核为主;乙肝呈U型曲线上升,服从二次曲线方程发展趋势(y=0.6363x^2-5.297x 36.904,R^2=0.9566);l0岁以内儿童发病率与90年代初相比下降明显;计免4病发病率年递减趋势服从指数曲线方程(y=140.82e^0.1817x,R^2=0.9069),但时有暴发点。EDA技术展示报告总发病率在第l0%位以下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结论]目前福建省传染病疫情依然严峻,必须针对疫情特点确定防治策略,一些地区疫情报告工作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福建省沿海地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及基因型。方法 对采集自福建省沿海10个采样点的白纹伊蚊进行Wolbachia感染率检测,对感染个体的wsp基因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利用wsp序列对Wolbachia感染类型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10个采样点的白纹伊蚊中,Wolbachia的平均感染率90.5%(362/400,70.0%~100.0%),发现了9种wsp单倍型,属于2种Wolbachia株系,分别为B超群的wAlbB(感染率为95.0%);A超群的wAlbA(感染率为70.0%)。所有采样点均发现超感染情况。结论 福建省沿海地区白纹伊蚊普遍感染Wolbachia,其基因型为wAlbB和wAlbA株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福建省登革热监测点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突变的情况,为各监测点扩大样本量开展白纹伊蚊抗药性的基因检测做准备.方法 对2015、2017年福建省12个登革热监测点采集的白纹伊蚊样品,提取单只蚊虫DNA,PCR扩增VGSC基因的部分片段,测序分析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2015、2017年福建省1...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福建省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从《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和各设区市上报的聚集性疫情报告中收集信息,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9-2011年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5 951例,其中重危症432例,死亡22例.厦门市发病率最高,5~9岁组发病率最高,学生...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传染病个案实行网络直报后的及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福建省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及时报告方法,为今后网络直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使用VFP数据库语言,编写专门的统计程序,用传染病报告卡中医生填卡日期与卡片生成时间之差,作为统计指标,结果分析福建省辖区医疗机构自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6年间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共计1 163 546张,当日报告928 156张,当日报告率为79.77%,次日报告169 598张,平均及时报告率为94.35%。结论福建省各医疗单位自实现网络直报以来,传染病及时报告率逐年提高,及时报告率存在地区差异、工作日高于双休日、乙类传染病低于甲类、丙类和其他传染病,疾控机构、卫生院低于综合医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福建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病学情况,讨论控制措施,为今后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采用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高效敏感的监测系统。[结果]福建省从2003年2月5日到7月共临床确诊SARS4例,均为散发,流行全过程明确,防控措施积极有效,未形成传播。[结论]SARS虽传染性较强。但如能建立敏感的监测系统,采取果断有效防治措施,提高全民防治意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仍能有效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国家,"十二五"期间,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1]。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2],主要研究评估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但自然灾害导致的公共卫生风险很少涉及。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2004年1~3月乙型肝炎疫情显著上升原因快速评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2004年1~3月福建省乙肝报告发病率与200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69%,为了探寻乙肝疫情显著上升的原因,我们对乙肝监测报告情况进行了快速评估。[方法] 利用乙肝报告病例原始卡片,比较2004 年1~3 月和2003 年同期慢性乙肝病例、重复病例的报告率;现场调查3家医院乙肝报告病例诊断分类标准;访谈临床医生和疫情报告管理人员,了解乙肝报告病例上升主要原因。[结果] 2004年1~3月慢性乙肝和重复病例报告率较2003 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95%和51%;3家医院调查发现乙肝携带者误报为乙肝病例占22%(152/662)。访谈30 名临床医生均认为乙肝报告病例的升高是由于报告率增加所致。[结果] 乙肝报告发病突然增高主要是由于监测系统改变,医疗机构报告意识增强,慢性乙肝、重报病例增加以及携带者被作为病例上报所致。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2004年传染病监测时效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掌握福建省传染病监测时效性。方法利用福建省2004年网络直报系统的传染病个案库,分析网络直报各环节的时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医疗机构的“诊断→生成”总的P50为1天,比该省2001—2003年P50为7天提前了6天;0天及时率为46.46%,比2001—2003年的12.68%增加了27倍。推断分析提示,传染病监测的时效性与不同行政区、报告单位、病种有关,县及县级以上医院、中医院监测时效性为最好,P50为0天,但0天及时率仅为50.76%,且病例来源占70.0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最差,P50为3天,与其报告病例来源于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卫生院有关,卫生院较差,P50为2天;卫生院、CDC网络直报的病例占21.21%。CDC的“生成一确认”总的P50为4h,24h内及时率为63.65%。结论实行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后传染病监测时效性由过去的7天降至当今的1天,但0天及时率未过半,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全员培训、医院内部管理、CDC自身完善,优化网络直报系统,尽快解决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卫生院网络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07年福建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福建省2007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结果分析,了解福建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掌握其动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死因监测报告质量原因。方法利用2007年全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通过网络直报并经审核及有根本死因编码的死亡个案,应用SPSS 12.0版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指标分析。结果慢性病是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最主要原因;死因顺位中排第一位的是循环系统疾病2577例,占全死因的22.46%,其次是肿瘤死亡2563例(占22.33%)和运输交通事故2029例。2007年死亡病例报告总数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乡(镇)卫生院报告的死亡数占总的报告死亡数仅为2.65%;审核及时率明显低于2006年(下降19.70%);编码错误率与2006年相比上升了21.29%。结论慢性病是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主要构成,其中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运输交通事故是导致居民死亡排前3位的根本死因。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根本死因编码质量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各级医疗机构报告单位应加强相关专业技术的培训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