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0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颧上颌陈旧性骨折的截骨矫正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颧上颌部外伤骨折后的最常见畸形为颧突塌陷眼球内陷。为了达到重建中面部正常外形和改善复视等功能的目的,选用颧突垂直截开后提升、外旋复位和重新固定的方法,并同时胎高眼球以短正眼球内陷和复视。经6例实践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颧突和中面部的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胰岛素生长因子1对大鼠颅缝细胞的骨诱导作用和体外调节小鼠矢状缝闭合的作用。方法:获取新出生的SD大鼠的矢状缝细胞进行培养和出生8d的CD1小鼠矢状缝进行体外无血清器官培养基培养,加入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 lilce growth factor 1 IGF1),浓度分别为10ng/ml和40ng/ml,并设立不加IGF1者为对照组,应用RT-PCR检测颅缝细胞的成骨细胞表型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骨桥蛋白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液I型胶原的分泌,光镜观察小鼠矢状缝闭合的情况。结果:加入IGF1的矢状缝细胞的成骨细胞表型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骨桥蛋白mRNA表达以及培养液I型胶原分泌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有IGF1干预的矢状缝移植体培养8d时,颅缝内侧面骨板开始接近,培养20d时,颅缝小部分闭合,培养30d时颅缝大部分闭合,无IGF1干预的对照组培养30d,颅缝未发生闭合。结论:胰岛素生长因子1通过增强颅缝细胞的骨诱导促进颅缝的闭合。  相似文献   
3.
眶周截骨和皮瓣转移修复放疗后眼眶发育不良畸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所引起的眼眶发育不良的整形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眶周截骨扩大眶腔 ,重建眼眶的骨架结构 ,采用皮瓣移植完成结膜囊的再造和局部凹陷的充填。结果 12例眼眶发育不全患者经手术后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联合应用眶周截骨前移和皮瓣转移可有效地修复放射治疗所致的眼眶骨组织和软组织的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中面部牵引成骨技术对眼眶周围软、硬组织结构的三维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6年6月接受Le Fort III型截骨+中面部牵引成骨术的8例Crouzon综合征患者CT数据,平均年龄11.9岁,实施影像三维重建后,采用眶耳平面(术前)作为测量的基准平面,分别选择眶上点、眶下点、眶内缘点、眶外缘点、眼球前点、眼球后点,以及上、下、内、外四直肌与眼球的附着点作为评估标志,以双侧耳门上点连线作为颅底宽度基准,记录各个主要标志点至耳门上点连线的矢状距(y轴向)、垂直距(z轴向)以及眼球前点、眼球后点的水平间距(x轴向)变化,行配对t检验,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牵引成骨术前后眼球前点的y轴向及z轴向位置并没有显著性变化,但x轴向间距变化为-3.40 mm;眶下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2.24 mm,z轴向平均4.25 mm;眶内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10.11 mm,z轴向平均2.80 mm;眶外缘点移动在y轴向平均9.86 mm,z轴向平均2.31mm;下直肌支点移动,y轴向平均3.63mm,z轴向平均2.98mm.其余各标记点未见有临床意义的位移变化.结论 以Le Fort III型截骨为主的面中部牵引成骨技术,可以使Crouzon综合征患者的术后眼眶内、外、下侧壁均出现明显的前、下方移位,而患者的眼球没有显著性的矢状向位置变化,仅呈现轻度的内移、下降和前上方旋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依据颅眶创伤畸形诊断分类选择相应术式予以整复,并通过规范化治疗改善整复疗效。方法:81例创伤性颅眶畸形均经三维cT确诊为颅-眶-颧颌骨折和畸形。将其分为适合于选择手术术式的四类:①颅骨缺损;②眶壁爆裂骨折;③普通眶周骨折;④复杂眶周骨折。结果:①颅骨缺损12例(14.8%),采用自体肋骨或颅骨板移植获得良效;②眶壁爆裂骨折16例(19.7%),手术还纳眶内容、封闭疝孔、恢复眶腔容积和眼球位置;③普通眶周骨折21例(25.8%):以骨缺损形态体积相同的骨组织修复,无骨质缺损者则截骨,使骨折段复位固定;④复杂眶周骨折32例(39.5%):截断错位愈合的骨折线将眶-颧-颌复合体复位;眶粉碎者,应用CAD/CAM快速成型技术预制人工骨眶,手术效果良好。本组所有病例未出现植骨坏死、外露、畸形复发、眶内血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颅骨缺损的整复仍以自体骨移植、钛网修复效果较好。眶爆裂骨折晚期畸形以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矫正复视、眼球复位为主。普通眶周骨折:采取截骨、植骨或生物材料植入修复的手术方案。复杂眶周骨折晚期畸形最有效的方法是截断错位愈合的骨折段,复位颅面骨结构形态。典型的Le Fort型骨折,宜采用Le FortⅠ~Ⅲ型截骨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进行分类和诊断,有利于区分畸形的部位和程度,为手术修复提供指导。方法 用Tessier颅面裂分类的基本方法,对81例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进行分析,再根据畸形发生的部位、性状、CT扫描等临床检查结果,按照受累的范围,选用S(皮肤)、T(皮下组织)、O(颅面骨)等字母组合表示畸形部位和性状,选用阿拉伯数字的大小表示畸形的严重程度,作为Tessier分类的补充。结果 以STO分类法分析81例病例,眶下方畸形以Ⅲ、Ⅳ号裂多见(24.70%),眶上方畸形以IX、X号裂多见(38.27%),各种组织的受累程度并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STO分类法是Tessier分类法的补充,可为颅面裂隙畸形的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利用自行设计的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以来,应用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对50例下颌角肥大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50例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术后正、侧面效果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仅1例术后发生局部血肿,予以清创处理,恢复良好.结论 下颌骨可变定位截骨器治疗下颌角肥大安全有效,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SD大鼠MSX-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功能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构建SD大鼠颅颌面发育相关基因MSX-2与PcDNA 3.1融合的高效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MSX-2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SD大鼠MSX-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编码MSX-2基因,TA克隆到PMD18-T载体上,再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 3.1的BamHI和Xhol位点.对该重组体进行酶切鉴定,以及测序验证.重组体转染HEK293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重组MSX-2基因的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SX-2经PCR扩增、酶切鉴定均显示有476bp左右的特异性基因片断,证明MSX-2基因正向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碱基序列的测定证明重组质粒中含有SD大鼠的MSX-2基因序列.重组体转染HEK293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可检测到重组MSX-2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特异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SD大鼠MSX-2基因的高效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MSX-2基因的功能及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Binder综合征又称上颌窦一鼻异常发育,是一种无反咬合的上颌后缩畸形,病因不明[1].2005年2月至2008年2月,我们收治8例,均采用自体髂骨移植构建鼻支架,充填鼻基底和梨状孔周围矫正面中部凹陷,应用V-Y成形术延长鼻小柱等方法整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眼眶及眶周复杂畸形58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眶外伤后的畸形表现为多骨块受累,多部位畸形,并伴有邻近结构的破坏。整复原则为骨折复位,粘连彻底松解,多部位植骨。自体游离骨为主要充填材料,人工骨替代物的开发应用等亦有明显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