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1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下颌开闭口运动时,早接触发生部位对双侧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 采用Arcus 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对下颌开闭口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随早接触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进行检测.SAS 9.0软件包分析早接触部位与下颌开闭口运动中髁突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尝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 随着早接触部位后移,两侧髁突的运动距离在矢状轴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在垂直轴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早接触部位与髁突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①矢状轴干扰侧:(ㄆ)=7.8090-0.04040x1+0.03553x2,8δ=0.1167(P<0.001);②矢状轴非干扰侧:(ㄆ)=8.6140-0.07670x1,δ=0.08463(P<0.001);③垂直轴干扰侧:(ㄆ)=4.2182+0.07330x1,δ=0.1816(P<0.001);④垂直轴非干扰侧:(ㄆ)=3.2498+0.08281x1,δ=0.2638(P=0.001).髁突运动中心电子位置分析(EPA)结果显示,下颌习惯性开闭口运动时,早接触组与无早接触组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早接触部位后移,两侧髁突在开口运动时混合运动部分减少,单纯转动发生渐早.下颌习惯性开闭运动到达的牙尖交错位稳定性高,可用于协助临床修复体的调藈(牙合)以及咬合重建时寻找最适颌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人工(牙合)干扰部位对下颌侧方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 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检查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运动轨迹随人工(牙合)干扰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采用SAS 9.0软件包分析人工(牙合)干扰部位与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并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人工(牙合)干扰部位的后移,不论下颌向干扰侧或向非干扰侧运动,切点在矢状轴和垂直轴的运动距离均无显著规律,与人工猞干扰部位也无明显相关性;而在水平轴则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并在水平轴上得到人工(牙合)干扰部位与下颌切点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向干扰侧运动时,(y)=8.2262 0.1082x1,δ=0.1786,P<0.001;向非干扰侧运动时,(y)=9.1098 0.07099x1-0.02650x2,δ=0.05989,P<0.001.配对t检验比较发现,下颌向干扰侧运动时,切点在水平轴的运动距离大于向非干扰侧运动时.结论:随人工猞干扰部位的后移,侧方运动中,下颌向外侧的可移动幅度增大,并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垫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不同类型垫的适应证与疗效均有不同,本文回顾与介绍了两种较为特殊的垫,即流体静力垫与NTI-tss垫的设计原理、治疗作用和适应证,并将这两种垫与临床上常用的几类传统垫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人工牙早接触部位对开闭口运动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早接触部位对下颌开闭口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检查下颌切点的运动轨迹随早接触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分析早接触部位与下颌切点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早接触部位后移,下颌切点在矢状轴的运动距离有增大趋势,在垂直轴的运动距离有减小趋势,在水平轴有向非干扰侧偏斜的趋势,并且在垂直轴上得到早接触部位与下颌切点运动距离直线回归的混合效应模型:y^=34.7095-0.1590x1,δ=0.5549,P<0.001。结论:随着早接触部位的后移,下颌开口运动轨迹向后、向早接触点对侧偏斜,同时开口度减小,且在垂直轴方向的改变随着早接触部位的后移,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体外研究三维打印技术在全口义齿基托蜡型制作方面的应用.初步评估其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将无牙颌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个样本,一组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基托蜡型(实验组),另一组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基托蜡型(对照组),将两组装盒制作完成的金属基托截为3个区域,即双侧尖牙的远中区,双侧第一磨牙的中央区和后缘封闭区,记录并比较金属基托与石膏模型之间的间隙值.结果 实验组间隙值在(149.34±53.09) μm~(235.68±105.80) μm范围内,对照组的间隙值在(116.62±19.10) μm~(173.94±115.17) μm范围内,尽管两组各区之间基托与石膏模型间的间隙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全口基托初步被证明有一定的可行性,而临床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下颌开闭口运动时,早接触发生部位对双侧髁突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 采用Arcus 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对下颌开闭口运动过程中髁突运动轨迹随早接触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进行检测.SAS 9.0软件包分析早接触部位与下颌开闭口运动中髁突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尝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 随着早接触部位后移,两侧髁突的运动距离在矢状轴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在垂直轴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早接触部位与髁突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①矢状轴干扰侧:(ㄆ)=7.8090-0.04040x1 0.03553x2,8δ=0.1167(P<0.001);②矢状轴非干扰侧:(ㄆ)=8.6140-0.07670x1,δ=0.08463(P<0.001);③垂直轴干扰侧:(ㄆ)=4.2182 0.07330x1,δ=0.1816(P<0.001);④垂直轴非干扰侧:(ㄆ)=3.2498 0.08281x1,δ=0.2638(P=0.001).髁突运动中心电子位置分析(EPA)结果显示,下颌习惯性开闭口运动时,早接触组与无早接触组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随着早接触部位后移,两侧髁突在开口运动时混合运动部分减少,单纯转动发生渐早.下颌习惯性开闭运动到达的牙尖交错位稳定性高,可用于协助临床修复体的调藈(牙合)以及咬合重建时寻找最适颌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牙列缺失患者进行生物功能性全口义齿修复,并对咀嚼能力等临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56例无牙颌患者(男26例、女30例)按照规范流程进行生物功能性全口义齿修复,修复1周、1个月、3个月后,通过复诊随访或电话回访对义齿满意度和咀嚼食物类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生物功能性...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779名幼儿磨牙症的(牙合)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上海市区幼儿的(牙合)情况和磨牙症的发生率,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779名3~6岁的幼儿父母的问卷调查,了解上海市区幼儿磨牙症的发生率,并由专科医生对这些幼儿进行口腔检查,分析幼儿磨牙症与(牙合)因素的关系,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有磨牙症幼儿的咬合状况与无磨牙症幼儿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儿童磨牙症的发生率并未随幼儿进入替牙期而显著增高(P>0.05).结论:错(牙合)不是儿童磨牙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替牙期的(牙合)改变也不会导致磨牙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研究玻璃渗透技术形成的氧化锆梯度陶瓷在不同预烧结温度下试件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的变化。方法将功能梯度氧化锆试件按照预烧结温度分为900℃、1000℃、1100℃3组,电镜下观察梯度层的微观结构,并对试件作纳米压痕试验和最大断裂压力测试,检测氧化锆试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结果电镜显示氧化锆试件表面形成了约150~200μm的梯度结构层,氧化锆功能梯度层内弹性模量逐渐增高。预烧结温度1000℃时试件抗压强度最高,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玻璃渗透技术可以在氧化锆核瓷内形成弹性模量梯度结构,预烧结温度1000℃时对试件的增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