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10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士夫的俗趣之被压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然而,越是压抑此俗趣,此俗趣则越使人感到有趣。明朝的江南,奢侈之风日盛,士夫的俗趣亦由此滋长。俗趣是各种各样的,夸富、追求润笔、热衷各种社会现象、对性充满兴趣等等。江南是当时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明中叶以后,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形成的巨大冲击,最集中地体现为江南地区王学中人对人性自觉的浪漫主义理解。惟其如此,对明朝江南士夫的种种俗趣,自不能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战国到秦汉 ,中国的小农经济最基本的特性 ,就是低投入和低产出。在其后的中国经济史上 ,由于高额的租税剥削 ,低投入的情况甚至变得更加严重。中国经济史上“枣”与“桑”的并称 ,反映出粮食替代品生产对维持农民生活的重要性。正是这种重要性 ,导致国家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种种的制度安排。研究中国经济史 ,而忽视这样的问题 ,很容易过高地估计中国历史上农民的生活 ,过高地估计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水平 ,从而忽视中国经济史中最一般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四句教之中,包含着阳明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的主要内容。王阳明和王畿所说的功夫有两种:一种是本体功夫,一种是恢复本体的功夫。钱宽认为,只有后一种功夫才是功夫,而无所谓本体功夫。阳明要钱宽与王畿各以其学“相资”,实际上就是要钱宽懂得本体就是“致良知”的功夫,而王畿也必须懂得如何保持已经获得的本体功夫。王阳明所谓的诚意,乃诚意于致良知。悟得本体,是阳明为学之第一要义。致良知就是在事上磨练。用先天统后天,是阳明和王畿共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许倬云先生所著《汉代农业》,若论其对汉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研究,可以称得上是很充分的。毫无疑问,许先生充分地使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汉代史料及考古发现,充分地利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且充分地考虑了有关这一问题的方方面面。所以,若谓此书之成功,也就是在这些方面。但是,许先生所真正要讨论的,是“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问题。但许先生的某些见解与史实不合,故此商榷。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国家规模、组织形式与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程念祺一、三代国家的形成中国古代,由于特殊的地域和历史环境,国家的建立,从一开始,就具有某种合的趋势。夏朝未立.禹即"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①夏朝就是在这一巨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万国",...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基础的不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基础的不稳定性程念祺一、兼并势力的养成中国历史上兼并势力的产生,主要不是由于私人经济力量的自然成长。这种兼并势力,最初起于“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贵族专政时代。那时,各国的世卿贵族,或借功邀赏,获得君主的赏赐;或淫威专擅,巧为竞夺...  相似文献   
7.
论明初对洪武政治的批评──方孝孺的政治理想与建文帝的政策改革王家范,程念祺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开国皇帝朱元津与世长辞。在这三十一年里,朱元璋以猛治国,将一千五百多年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推向了极端。还在洪武九年,一个名叫叶伯巨的官员,就曾上书指责朱...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市场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中国古代的经济史,市场问题是一个关键。然而,笼统地谈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市场问题,是会把研究者引入歧途的。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中,明显地存在着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市场,即生活市场和财政市场。财政市场是本文研究的主题。但这决不是说,本文会忽视财政市场与生活市场的关系问题。相反,本文首先要讨论的,倒是中国经济史中的生活市场问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市场1、问题的提出本文之所以提出生活市场这样一概念,就是要把中国古代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市场交换,与其他一切以国家财政为目的的市场交换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牛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史中,牛耕的使用,有一个经济上的可行性问题。西汉小家庭农业的精耕细作,不利于使用牛耕。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牛耕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耕牛出租的普及,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小农同居家庭对牛耕成本的分摊。唐宋时期,一牛一犁的普及和小农核心家庭平均人口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牛耕的发展,五六口人、五十亩地和一头牛,成为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明清时期,小农核心家庭的土地配置和人口逐渐减少,牛耕逐渐退出,农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小,并且越来越重视精耕细作。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公有、私有与国有问题程念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根本问题,在于缺乏一个稳定的所有制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的实现方式的探讨,对这一中国经济史中的关键问题,作出客观的评价。学有疏漏,识有不逮,敬请方家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