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月轻  闫晓娟  王健  秦姗  于红健 《河北医药》2006,28(10):912-913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绒毛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其中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组2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22例.结果 ICAM-1和VCAM-1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75%,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中阳性表达率为45%、4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CAM-1和VCAM-1与胚胎着床及维持正常早孕有关.米非司酮引起ICAM-1和VCAM-1的表达降低可能是抗早孕终止妊娠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底建敏  王璟  秦姗 《河北医药》2011,33(3):357-359
目的探讨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降低剖宫产率的必要性。方法对我院3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例均为剖宫产术后,均行B型超声检查,1例首次B型超声检查提示:稽留流产,行人工流产术导致大出血,最终行子宫切除术;1例行药物流产导致大出血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1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并加用氨甲蝶呤保守治疗后失败,另行清宫术。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依靠B型超声检查,要做到早期诊断并正确处理,减少误诊误治。降低剖宫产率,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保护育龄妇女的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3.
<正>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导致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时出血量收集和测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估计出血量偏少,实际产后出血发病率更高〔1〕。导致产妇出血的机理是子宫胎盘附着处血窦不能闭合,因此,胎儿娩出和羊水流出后子宫腔体积快速缩小,释放宫内胎盘中脐血使子宫腔体积进一步缩小,肌纤维缩复,有利于肌壁间血窦闭合,减少产时出血量,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足浴、足底穴位按摩及护理干预对早期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随机择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该院收治的84例早期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中药足浴、足底穴位按摩及护理干预手段,在此基础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临床疗效(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5.24%)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足浴、足底穴位按摩及护理干预对早期糖尿病足的疗效良好,护理人员与患者间会形成良好的相处氛围,病人的护理依从性提高,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该种治疗方法应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米非司酮对早孕蜕膜组织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影响,探讨米非司酮终止早孕的分子免疫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蜕膜组织中LIF的表达,其中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组2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22例。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孕妇血清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结果:LIF在正常早孕蜕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主要在蜕膜组织腺体和内膜细胞染色较明显。LIF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表达强度较人工流产组明显降低(P<0.01);药物流产组血清孕酮及HCG水平显著低于人工流产组(P<0.01)。结论:米非司酮明显降低LIF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引起HCG及孕酮分泌下降,从而影响胚胎发育引起流产,达到终止早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王健  宋月轻  秦姗  闫晓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5):2129-213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早孕绒毛组织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绒毛组织中LIF和ICAM-1的表达,其中正常早孕人工流产组2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22例。结果:LIF在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17/20),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组阳性表达率为50%(11/22);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ICAI-1阳性表达率为80%(16/20),米非司酮药物流产绒毛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5%(10/22),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LIF和ICAM-1与胚胎着床及维持正常早孕有关。米非司酮可引起人早孕绒毛组织中LIF和ICAM-1的表达降低,可能是抗早孕终止妊娠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卵巢早衰患者抗核抗体,HLA-DR+细胞水平及定位,分析免疫因素在致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学实验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双荧光法检测100例卵巢早衰患者,60例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患者,60例自然绝经妇女,60例正常育龄妇女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ENA多肽抗体系列、CD3+、HLA-DR+、CD3+HLA-DR+细胞水平。结果:①染色体核型正常的卵巢早衰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为26.53%(26/98),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卵巢早衰患者抗核抗体均为阴性。染色体核型正常的卵巢早衰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低促性腺激素组、自然绝经组、育龄组(P<0.05),未发现有明显的特殊核抗原成分;13例ANA阳性POF患者经治疗后ANA转为阴性;②卵巢早衰患者外周血HLA-DR抗原表达增加,CD3+HLA-DR+(活化T细胞)增加,与自然绝经组和育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01,P=0.003);6例POF患者经激素替代后CD3+HLA-DR+水平未见明显降低。结论:部分染色体核型正常的卵巢早衰患者机体存在免疫系统异常状态,免疫因素可能是染色体核型正常的卵巢早衰患者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卵巢早衰(POF)是指发生在40岁以前的自然绝经,其发生率在1%~2%,病因不明。目前认为,卵巢早衰是一种异源性疾病,其病因包括X染色体异常,免疫,感染,医源性因素(手术,放化疗),促性腺激素及受体缺陷等。近年来,研究多集中在基因和免疫方面,认为是基因或免疫缺陷所致,综述卵巢早衰与基因、免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了解卵巢早衰(PDF)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治疗现状,以指导临床对POF的诊治。方法妇科门诊共同收治100例POF患者为PDF组,促性腺激素性继发闭经60例为低促性腺激素性闭经组(低促组),将2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染色体异常2例(2%)。POF患者有家族史11例(11%),患者经阴道超声发现有卵巢有卵泡样回声15例(15%)。POF组初潮年龄、体重指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F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P〈0.05),经治疗后,POF组卵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抗核抗体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在POF的发病中占一定地位,但大部分POF为特发性不明原因。POF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延缓卵巢功能减退的速度,需长期HRT治疗,预防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