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37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9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本通过分析南方医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开展的颈椎前路手术的老年病例,探讨了老年患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3.
自1964年Bohler首先报道了颈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以来,临床上相继出现了多种颈前路钢板的报告。主要有AO钢板、Caspar钢板、Morscher钢板、Orion钢板等(图1)。而蝶形钢板(图2)是广州南方医院全军脊柱外科中心近年来自行研制,由广东佛山施泰宝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生产的国产颈前路内固定系统,该  相似文献   
4.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进而产生同侧节段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的技术[1,2]。TPVB应用于脊柱、胸腹部急慢性疼痛的镇痛主要与胸椎旁间隙(thoracic paravertebral space,TPVS)的解剖结构有关。TPVS为位于胸椎两旁的楔形间隙,如图1所示[3],内含脂肪组织、脊神经根、肋间神经、胸神经背支、交通支、交感神经链和肋间动静脉等结构,其内侧界由椎体、椎间盘和椎间孔构成,向内经椎间孔与硬膜外间隙相连,外侧在肋横关节附近逐渐变细并延续为肋间隙。前缘为胸膜,后缘为肋横突上韧带,不同节段的上下边界由肋骨头、肋骨颈、横突以及肋横突韧带等分隔。关于TPVS的尾端边界有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腰大肌是TPVS的下边界[4],但其他研究发现注射剂可通过膈肌的内侧和外侧弧状韧带向腰丛和腹腔神经节扩散,并不存在尾端边界[5]。至今,还没有TPVS头端边界的相关描述。现将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种类、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例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17~52岁,平均37.8±7.5岁。所有患者为T11~L2单椎体骨折(AO分型为A型),且无严重的神经脊髓症状(ASIA分级为D、E级)。均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式,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经伤椎固定组(A组,n=37)、跨伤椎固定组(B组,n=30)。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X线侧位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Ha)、椎体中央高度(Hm)、椎体后缘高度(Hp)及后凸Cobb角,计算Ha压缩率、Hm压缩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观察术后骨折椎体中央高度恢复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5±8.9个月。无论经伤椎固定还是跨伤椎固定,术后Ha压缩率、Hm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减少(P0.05),其中A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44.8±10.3)%,术后1周时为(31.6±7.1)%,末次随访时为(31.3±6.8)%。B组患者Hm压缩率术前为(38.6±8.3)%,术后1周时为(32.0±8.4)%,末次随访时为(31.7±8.6)%。A、B两组患者术后椎体中央高度均有约30%的压缩残留。结论 :经伤椎和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促进骨折椎体前缘及中央高度的恢复,改善节段后凸角度,但术后伤椎椎体中央高度有明显压缩残留。  相似文献   
7.
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脊柱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畸形、腰椎肿瘤、腰椎结核、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该手术过程需借助各类型辅助拉钩协助进行手术部位的显露[1]。常规手术拉钩包括自动撑开器、椎板拉钩等。自动撑开器的放置需较大的手术切口,同时对切口两边肌肉挤压严重,容易使肌肉损伤甚至坏死;椎板拉钩则需固定在关节突关节外侧或横突上,容易损伤滋养血管,甚至导致骨质损伤,如横突骨折、上关节突骨折等。我们根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要求以及手术区域局部解剖特点,研制出一套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的辅助拉钩系统,可在较小手术切口中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协助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及椎管减压或矫形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横突、肋横突外侧韧带与脊神经之间的毗邻关系,为提高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的安全性及阻滞效能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18具标本胸椎节段,取椎板外侧缘和同名脊神经根的十字交点作为测量的起点,分别测量T1~12共12个节段脊神经与横突下后缘中点、肋横突外侧韧带下缘中点之间的距离。根据“3个一组”原则,12个节段共分为4组,记为T1~3组、T4~6组、T7~9组及T10~12组,对不同组别的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1)脊神经-横突间距:平均为(16.13±5.59)mm,T1~12总体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T5节段最大,为(18.88±5.78)mm,T5向上或向下节段逐渐减小,T1节段为(16.62±3.67)mm,T12节段为(9.76±3.75)mm。自上而下4组的脊神经-横突间距分别为(17.50±4.67)、(18.19±5.62)、(16.92±5.28)及(12.00±4.42)mm,T10~12组相比T1~3组(P<0.01)、T4~6组(P<0.01)、T7~9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2)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平均为(17.67±3.76)mm,自上而下4组的间距分别为(16.95±3.82)、(17.55±3.89)、(17.81±3.83)及(18.30±3.43)mm,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了解脊神经-横突间距、脊神经-肋横突外侧韧带间距利于估算椎旁神经阻滞的安全穿刺深度,以提高阻滞效能,避免脊神经损伤及全脊髓麻醉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的制备与理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硫酸钙/骨基质明胶生物活性复合人工骨的制备方法及其理化性能。方法分别制备硫酸钙、骨基质明胶颗粒,按1:1、2:1、3:1、1:0不同质量比例制备复合人工骨。经扫描电镜观察、生物力学测试及体外降解试验,研究不同配比复合人工骨的结构特征、力学强度及降解速率。结果硫酸钙与骨基质明胶呈均匀混合分布,材料内见较多孔径为100~500μm的微孔结构,孔隙间相互交通,随着骨粒含量的增加,孔径逐渐增大。质量比为1:1、2:1、3:1、1:0的复合人工骨的抗压强度分别为(3.53±0.62)、(6.74±0.78)、(13.60±1.01)、(39.85±2.33)MPa,100%体外降解时间分别为8、10、12、12周。结论硫酸钙/骨基质明胶复合人工骨具有利于新骨长入的微孔结构,随着骨粒含量的增高,材料的力学强度逐渐减低,降解时间加快,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可适用于不同的植骨需要。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内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992年1月~2004年1月,颈椎前路手术412例,对年龄、性别、病史、病种、瘫痪情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筛选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获取颈椎前路手术围手术期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围手术期内发生手术间接相关并发症23例次(19例),统计分析显示间接相关并发症可能与患者的瘫痪情况有关。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间接相关并发症主要同患者自身病情有关,根据病情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能会降低其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