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脊灰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方法 在冷链各环节抽取脊灰疫苗进行效价测定 ,随机抽查接种对象的免疫成功率。结果 疫苗效价合格率为 74 3 9% ,均数为 5 6988± 0 2 716TCID50 /份 ,Ⅰ型阳转率为 98 12 % ,GMT1∶45 5 7;Ⅱ型阳转率为 97 92 % ,GMT1∶3 5 2 5 ;Ⅲ阳转率为 97 49% ,GMT1∶2 81 7。结论 我市脊灰免疫接种、冷链管理状态良好 ,儿童免疫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3.
疫苗是进行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武器 ,疫苗的质量是保证免疫成功的关键。由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合格疫苗必须规范化的管理和妥当地保存、运输 ,才能保证接种后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为了解我市计划免疫用疫苗在贮存、运输和使用各环节中的质量变化 ,评价我市计免冷链系统及疫苗管理质量 ,我们于 2 0 0 0年 3~ 9月对卡介苗 (BCG)、脊灰三价糖丸 (OPV)和麻疹减毒活疫苗 (MV)效价进行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卡介苗活菌计数测定 BCG系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批号 99115 1,效期 2 0 0 1年 1月。从生物所送达市站开…  相似文献   
4.
宁波市2000~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宁波市新生儿破伤风的流行特征。方法对2000—2003年新生儿玻伤风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35‰—0.65‰。在家中出生的病例占病例总数的95.2%。由未经培训的接生人员及孕妇自己接生的病例占总病例的96.5%。结论应重点监测流动人群,尽可能动员孕妇住院接生或采用科学的消毒接生方法,及时发现育龄期妇女并给予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以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宁波市1988~2001年麻疹疫苗效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麻疹减毒活疫苗 (MV)的效价在我市冷链系统各环节中的变化 ,评价我市计免冷链系统及麻疹疫苗管理质量。方法 于 1988~ 2 0 0 1年对MV效价进行常规跟踪监测 ,在冷链不同环节共检测麻疹疫苗 10 9份。结果 麻疹疫苗效价均值为 2 5 87± 0 2 96logTCID50 /0 1ml,疫苗质量总合格率达 71 5 6% (合格滴度为≥ 2 5logTCID50 /0 1ml) ,本中心冷库疫苗平均滴度与冷链终端 (接种点 )疫苗无明显差异 (t=0 63 1,P =0 5 3 0 )。结论 不同年度疫苗平均滴度呈上升趋势 ,我市在麻疹疫苗贮存、运输、接种等各环节冷链系统管理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我市运输贮存时间内疫苗效力,在1988~2003年的3~6月对疫苗进行效价测定.  相似文献   
7.
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宁波麻疹发病季节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宁波市麻疹发病情况并探讨其发病季节性变化的规律。 方法 用圆形分布法将数据进行三角函数变换 ,求平均角 a、角离差 s,并进行假设检验和均数比较。 结果 宁波市疫苗使用前、疫苗推广期、计划免疫期三个时期麻疹发病高峰日分别为 3月 15日、4月 1日和 4月 14日。 结论 接种麻疹疫苗对降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宁波市自1984年实行计划免疫以来,麻疹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并控制在较低水平.为评估预防接种效果,了解人群免疫状况,1997年以来进行了连续6年的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宁波市常规免疫接种情况进行监测评价。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疫苗加强免疫效果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宁波市江北区和镇海区自1994年起对满5周岁儿童普遍进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针),加强免疫接种率>90%,至今已实行了6年.为评价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在上述两个区和未实行加强免疫的宁海县,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989~1998年出生的儿童901人和398人,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观察两组儿童阳性率和抗体滴度的差别.结果显示加强免疫组5~6岁儿童抗-HBs的阳性率(89.90%和83.33%)显著高于未加强免疫组的同龄儿童(65.22%和61.22%),但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趋于接近,10岁组前者抗-HBs阳性率为67.01%,后者53.38%.加强免疫2年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达71.79%mIU/ml,至6年时降为45.00mIU/ml,未加强免疫组儿童的抗-HBs是持续下降,初免10年时其滴度为26.97mIU/ml.加强免疫组和未加强免疫组儿童的HBsAg和抗-HBc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对5周岁儿童实施加强免疫可使抗-HBs总体水平短期内明显升高,持续时间有所延长,但对儿童乙肝病毒感染无明显影响.因此认为,在儿童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10年内无需普遍实施加强免疫,5岁加强免疫在时机上不完全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