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分析36例中青年猝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急救措施,探讨普及急救社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铜仁地区2003年1月至2005年12院前死亡病例。对资料完整且符合猝死诊断标准,年龄在20~45岁的36例中青年猝死病例的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复苏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36例猝死病例全部进行了心肺复苏,除1例复苏成功,其余均失败,猝死病因前两位是不明原因猝死及心血管疾病。结论猝死是威胁中青年人生命的急症,因发病前没有预兆,且大多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很低。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加强第一目击者抢救能力,完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争取抢救时间,提高复苏技术是最大限度抢救病人,减少死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颅内压正常值为0.69~1.96kPa。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是指颅脑外伤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过低(<0.69kPa)产生的综合性症候群[1]。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铜仁地区人民医院共收治创伤性颅脑损伤408例,其中出现颅内低压11例,经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及护理后完全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8例,女3例;年龄15~64岁,平均36岁。交通事故伤4例,坠落伤6例,其他伤1例。单纯颅脑伤6例,颅脑伤合并其他脏器伤5例。入院时格拉斯(GCS)评分:≤8分2例,9~12分5例,13~15分4例,低颅压综合征症状出现在伤后24小时2例,5天后8例,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腹腔冲洗引流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需行腹腔冲洗引流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引流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改良腹腔冲洗引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引流时间。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引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9±0.61)d和8.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3±1.27)d和20.6%,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腹腔冲洗引流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病情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科重症监护并行气管切开术44例患者采用持续气道湿化,总结本组病例有以下特征:持续湿化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湿化效能稳定,大大地提高了气道湿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的发生和痰痂的形成及气道出血的发生机会,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插管时间,提前了封管及拔管的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为患者增加了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2008年4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126例,昏迷时间7—110天,作气管切开的57例。男83例,女43例;年龄16—71岁。脑干伤31例,脑挫裂伤52例,颅内血肿43例,均为第一诊断。鼻饲时间2~110天。出现反流26例(20.6%),腹泻15例(11.9%),便秘17例(13.4%),消化道出血38例(30.2%)。  相似文献   
6.
探讨正确而有效的吸痰护理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后长期卧床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并发症的意义.通过对我科患者2a时间的观察比较发现,正确掌握吸痰的方法、时机对控制肺部感染和减轻患者的痛苦效果非常显著,从而让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了信赖感及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通过对6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掌握了一些具体方法,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63例重型颅脑外伤,男46例,女17例;受教育程度:文盲12例,高中以下20例,高中以上31例。入院时昏迷40例,神志恍惚16例,嗜睡7例。  相似文献   
8.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外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发生率可高达40%~80%[1],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是应激性溃疡的形成.为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提高抢救率,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9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4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8例,占51.35%.现结合本组统计资料,将其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