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CT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情程度分级的可行性及其预后的评估。方法收集并分析100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的头颅、胸部及腹部CT资料,对每个患者的渗出水肿、积液及出血状况进行CT评分,然后将这些病例按临床分型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4组。计算各组CT总评分平均值,取其95%可信区间作参考范围值,进行CT分级(对应临床分型,CT分级分为A、B、C、D4级)。比较CT各级之间及临床各分型之间的CT总评分平均值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临床各型之间及CT各级之间的CT总评分平均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82例(82%)患者的CT分级与临床分型相符合。6例死亡者中有4例因并发颅内出血而死亡,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应用CT对HFRS进行病情程度分级评估是可行的,CT检查能快速、简单、直观、全面的反映患者的病情程度。颅内出血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门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肝纤维化S1期(17例)、S2期(13例)、S3期(15例)、S4期(21例)和中晚期肝硬化(22例)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CT增强图像上测量各组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宽度,将所测结果与病理学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ROC曲线用于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判断S≥4即早期肝硬化的评价。结果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从S3期开始至肝硬化期逐渐增宽,其中S4期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增宽与对照组、S1~S3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分析显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变化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704, P<0.01)。ROC曲线显示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判断S≥4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最佳诊断宽度为≥10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1%和71.4%。结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有助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以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与及时传递的需要越来越强.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就是随着我国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断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作为HIS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像储存与信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ICS)的逐步建立与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广大影像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评价。方法22例原发性小肝癌(病灶直径≤30mm),共22个病灶,经RFA治疗后3d-12个月复查CT,分析肝内病灶术后的大小、密度、形态、强化方式等变化情况。结果小肝癌经RFA治疗后CT平扫表现主要为治疗区域较原灶范围更大的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或呈类圆形。3d-1个月内增强扫描治疗区整体呈均匀低密度。无强化17例;2例治疗区随时间推移范围略变小:1例见治疗区内壁不规则形小片状强化;2例见周边薄壁环状强化。3个月-12个月复查CT平扫4例范围略缩小,增强3例见内壁不规则结节样或小片状强化;3例周边环状强化,其中2例4个月后复查.环状强化消失。结论小肝癌经RFA治疗后的CT表现方式多样,用CT对RFA术后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射频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经TACE术后的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指导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并行1次及以上TACE术的患者46例,分析其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了解其术后CT强化特征。结果 46例患者中有病灶62个,其中16个(25.8%)病灶TACE术后平扫碘油呈完全填充型,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双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41个(66.1%)病灶在CT平扫表现为部分填充型,增强双期扫描后其中30个病灶动脉期见斑片状、结节状强化,呈"快进快出"特征强化;8个病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见斑片状强化;3个病灶门静脉期见斑片状强化;5个(8.1%)病灶在CT平扫碘油沉积表现为稀少型,增强扫描动脉期见肿瘤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无明显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表现可反映肝细胞癌TACE术后的血供变化及治疗效果,对指导临床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CT表现,以提高对艾滋病肝脏损害的CT影像学认识。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经临床确诊的125例艾滋病住院患者接受CT扫描,对其中83例并发肝脏损害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影像学异常主要包括肝脏弥漫性改变和肝实质病灶,前者表现为单纯性肝肿大10例,单纯肝密度减低9例,肝肿大同时伴肝密度减低36例,弥漫性脂肪肝8例和肝硬化2例;后者表现为肝脏机会性感染10例,艾滋病相关性肝血管瘤6例,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2例。结论: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表现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病情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X线和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诊断艾滋病病人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菌肺炎胸部X片及CT片8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患者胸部X线和CT片均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其中两肺磨玻璃样改变5例:两肺间质性改变2例;两肺多发实变影1例。结论艾滋病患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其胸部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对本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AIDS并发腹部异常的CT征象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AIDS临床期患者合并腹部异常的CT影像资料25例.对25例患者均进行了上腹部CT平扫.其中16例加做了上腹部增强扫描。结果:CT所见异常以单纯性肝、脾肿大(无实质内病灶)和(或)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相对较多见,其次为肝脾实质内病灶,胆道、胃肠道、胰腺及其他脏器的影像学异常相对较少。结论:在利用CT诊断AIDS腹郎病变时,需要将影像所见与临床紧密结合,尤其是与机体免疫力状态结合,可有助于临床作出初步诊断并进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