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9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性服务工作者性病和艾滋病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真  田丽闪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098-1099,1126
目的 了解性工作者的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等现状,积极探索对该人群进行预防性病、艾滋病及行为干预的有效办法,为今后在更大范围的高危人群中进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立专职高危干预队伍,设计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深入目标人群进行系列外展服务,利用干预前后封闭式调查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发放干预前后问卷各522份,收回前后有效问卷387份.通过外展服务,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对性病史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对安全套及安全性行为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传播的信念和态度有明显转变.结论 对娱乐场所从业人群开展系列专业外展服务可以提高该人群的防病意识,提升对性病史滋痛的知晓率,是高危人群干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固定性伴通知方法、引导策略的应用并检验其效果。方法运用患者通知和约定通知二种性伴通知方法和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及通知技巧辅导、检验结果讨论等三阶段引导策略,对251名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性伴通知,观察其性伴通知意愿改变情况以及其性伴就诊率。结果实施分阶段引导策略后,妊娠梅毒患者固定性伴(含法定配偶)信息引出率达100%,愿意通知性伴的患者比例由29.88%上升到88.84%(P<0.01),通知的确定性由33.3%上升到71.7%(P<0.01)。通知成功率达88.78%,性伴就诊率达78.88%。结论患者通知与约定通知结合的性伴通知方法以及三阶段引导策略的应用可提高妊娠梅毒患者性伴就诊率,对控制梅毒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0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内所建立的梅毒孕妇及其所分娩的新生儿的专项病历资料,对其中28例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和199例正常妊娠结局患者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对梅毒孕妇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梅毒孕妇的婚姻状况、就诊时TRUST滴度和是否有配偶以外的其他性伴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梅毒孕妇婚姻状况(OR=4.111,P=0.019)和就诊时TRUST滴度(OR=3.233,P=0.015)与孕妇的妊娠结局相关。结论梅毒孕妇的未婚和离异的婚姻状况、就诊时TRUST滴度大于1:8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个体性网络大小及其对感染梅毒的影响,为男男性行为者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梅毒感染风险提供新的视角。方法 2014—2016年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采用外展干预和男同彩虹门诊相结合的方式对男男性行为者开展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收集男男性行为者基本人口学、行为学、性网络特征及梅毒知识知晓情况,开展HIV、梅毒检测,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探索该人群性行为、性网络与梅毒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429名男男性行为者,梅毒检测阳性率9.1%。平均年龄(27.2±5.8)岁;汉族占98.1%;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70%;户籍是外省的占一半以上;约50%在深圳居住时间在半年以内;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较低,仅70.2%。个体性网络大小做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9)、文化程度(P=0.012)、在深居住时间(P=0.002)、最近6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的使用情况(P=0.041)、梅毒知识知晓情况(P=0.047)均与最近6月个体性网络大小情况有统计学意义。梅毒感染单因素分析文化程度、最近6月个体性网络大小、最近6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情况与感染梅毒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个体性网络大小为15人以上(adjusted OR=3.383,95%CI=0.997~23.030)是感染梅毒的危险因素;最近6月与男性发生肛交时每次使用安全套(adjusted OR=0.059,95%CI=0.011~0.305)是感染梅毒的保护因素。结论 MSM人群是梅毒的一个易感人群,感染梅毒会增加感染HIV的风险,预防HIV和梅毒需同步。性网络作为传播HIV/STI桥梁的同时也是预防的关键,通过性网络建立同伴健康教育干预方法是预防性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梅毒患者血清TRUST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年4月—2014年6月深圳市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首次确诊及治疗并随访24个月的277例梅毒患者进行调查,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梅毒患者血清TRUST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和是否合并HIV感染的梅毒患者血清TRUST转阴情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诊断分期和初始TRUST滴度梅毒患者转阴情况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一期梅毒患者比隐性梅毒患者血清TRUST更易转阴(RR=3.04,95%CI:1.95~4.73;P0.05),初始TRUST滴度≤1∶8患者比滴度1∶8患者血清TRUST更易转阴(RR=2.34,95%CI:1.40~3.91;P0.05)。结论梅毒的诊断分期和初始血清TRUST滴度是影响梅毒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基于社交媒体的行为干预能否有效促进青年MSM进行HIV/梅毒联合检测(联检)。方法招募青年MSM作为研究对象,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社交媒体干预组和对照组。仅给予对照组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 给予干预组VCT服务并综合利用社交媒体定期发送健康教育和检测信息等手段加强其行为干预。随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 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HIV/梅毒联检次数、检测比例和性病(STD)症状出现情况等指标的差异, 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共纳入315例青年MSM(干预组158例, 对照组157例), 共计248人完成12个月随访, 随访率为78.7%, 干预组和对照组基线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联检≥1次的比例略高于对照组(53.2%比48.4%, 率差为4.8%, 95%CI:-7.5%~17.0%, P=0.448),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近1次肛交使用安全套的青年MSM亚组中, 干预组联检≥1次的比例高于对照组(63.8%比46.1%, 率差为17.7%, 95%CI:1.5%~32.6%, P=0.035)。...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性传播疾病疫情报告与临床科室的关联关系。方法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深圳市南山区2010年10月-2011年9月5种性病疫情报告与各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对应关系。结果通过对应分析发现,泌尿外科倾向于报告淋病,妇产科倾向于报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和尖锐湿疣;皮肤性病科和其他科室倾向于报告梅毒。梅毒分期方面,泌尿外科倾向于报告一期梅毒,皮肤性病科倾向于报告2期梅毒;妇产科和其他临床科室则倾向于报告隐性梅毒。结论对应分析可用于分析不同临床科室与不同性病病种的对应关系,可用于指导性病疫情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南山区684例妊娠梅毒患者随访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深圳市南山区妊娠梅毒患者抗梅毒治疗后随访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684例规则治疗后的妊娠梅毒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发放随访通知卡。结果:一年内规则随访率为74.56%。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血清学滴度、妊娠结局与随访率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结论:梅毒患者随访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妊娠结局、血清学滴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深圳地区男男性接触者(MSM)近6个月同性多性伴和社交软件使用现况,探索两者关系。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运用滚雪球法和同伴推动抽样法在深圳市招募315名MSM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该人群社会人口学、近6个月同性性伴数、同志社交软件使用习惯等信息。应用χ2检验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性伴数量和同志社交软件使用习惯的关系。结果:共291名MSM纳入调查,其近6个月同性性伴数中位数为2(四分位数间距:1~5)人,其中“0~1人性伴组”占28.2%,“2~4人性伴组”占46.7%,“≥5人性伴组”占25.1%。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方式寻找性伴(aOR=1.14,95% CI:1.05~1.86),使用同志社交软件获得一夜情(aOR=2.00,95% CI:1.46~2.73)或寻找性伴的频率2次/每月及以上(aOR=2.70,95% CI:1.77~4.12)的MSM性伴数量更多。结论:MSM近6个月多性伴较普遍,与同志社交软件使用习惯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流动人口麻风病知识的知晓状况及健康教育干预对麻风病知晓率的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对目标人群干预前后随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人口对麻风的病因、传染性、症状、治疗等知晓率偏低,对麻风病还存在恐惧与偏见。干预后,目标人群对麻风病的病因、传染性、传染途径、症状、就诊机构、治疗、对麻风病的恐惧歧视心理等的认识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人体麻风病抵抗力、麻风病外周神经粗大疼痛症状的认识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