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作者研制的改良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1991年1月~1994年10月,治疗26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从41.91%,恢复至95.57%,椎体后缘高度从81.03%恢复至100%,后凸畸形(Cobb氏法)从26°恢复至5°,有5例恢复前凸8°~10°,神经功能恢复1.8级(Frankel分级)。作者认为回复生理前凸的纵轴上纵向撑开力,更有助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2.
下肢关节被动活动仪(CPM)设计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22例近膝关节处创伤,关节病变应用自行设计的下肢关节被动活动仪(CPM),取得良好的效果。本CPM为蜗轮蜗杆式,铰支点在膝关节,配有关节角度调节器,自控装置,有快、中、慢三速,能准确地模仿身体的自然运动。它可减轻术后疼痛,关节肿胀及粘连,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提高了骨关节手术后关节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G蛋白耦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ITI)在成骨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并分析其机理。方法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IT1蛋白在鼠的成骨细胞内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不刺激和刺激的条件下,GIT1和细胞外调节激酶1/2(ERK1/2)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用共同免疫沉淀的方法测定GIT1和ERK1/2相互结合,并且用免疫荧光双染的方法确定这两种蛋白相互结合的位置;用包含GIT1-RNA发夹结构的腺病毒感染成骨细胞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确定磷酸化ERK1/2(pERK1/2)在成骨细胞内的位置,用划痕愈合法检测在PDGF刺激下的迁移能力。结果在成骨细胞内,PDGF刺激导致了GIT1和ERK1/2的相互结合,并且这种结合发生在成骨细胞的局部粘附内。包含GIT1-RNA发夹结构的腺病毒明显抑制了pERK1/2招募至成骨细胞局部粘附内以及PDGF所刺激的成骨细胞的迁移。结论在PDGF刺激下,GIT1招募pERK1/2至成骨细胞的局部粘附内,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迁移。  相似文献   
4.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六例报告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韦永中,刘 沛,陶松年,王道新关键词骨肿瘤;恶性淋巴瘤骨原发恶性淋巴瘤是非常少见的结外淋巴瘤。近年来对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自1984年到1992年共收治6例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成...  相似文献   
5.
髋关节直接外侧切口在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范卫民  王道新 《江苏医药》1993,19(12):650-651
应用髋关节直接外侧切口进行髋关节假体置换113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64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9例。平均随访时间5.7个月,未见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及早期脱位等并脱位等并发症。作通过尸解发现臀中肌后1/3纤维及其肌腱增厚,其纤维方向与股骨干纵轴一致,并位于股骨轴线后方。该切口最适合在关节置换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闭合复位有限扩髓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闭合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外固定和交锁髓内钉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自1999年9月~2002年10月采用国产交锁髓内钉进行有限扩髓内固定治疗胫骨闭合性骨折6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可吸收挤压螺钉的使用方法和疗效。方法总结53例交叉韧带重建病例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的情况,在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康复、膝关节功能状况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例出现韧带切割现象。两例股骨侧螺钉拧入后导引针无法拔出。一例挤压螺钉断裂。术后Lysholm评分平均92.4±4.1。结论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的方法固定牢固,术后恢复快,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 NGF)对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 Allen法以 2 5 g/cm3力致伤大鼠 T8脊髓 ,插蛛网膜下隙导管于术后即刻、2、4、8、12、2 4 h各注入神经生长因子 ( NGF)溶液 ,并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 ( ABC法 )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神经元型固有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 nc NOS)在脊髓中的表达。结果 :大鼠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 nc NOS蛋白和 nc NOS m RNA异常表达 ,NGF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 ,nc NOS蛋白和nc NOS m RNA异常表达明显减少 ( P<0 .0 1或 P<0 .0 5 )。结论 :NGF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 nc NOS的异常表达 ,抑制一氧化氮( NO)过多释放所致的神经毒性作用 ,从而保护了损伤的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变化及其两者的相关性,探讨脊髓损伤后脊髓的自身保护机制以及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损伤脊髓碱性成纤维细胞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1d损伤脊髓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的表达明显增高,7d达到高峰,14d末回落,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则在1-14d内呈进行性增高趋势,两指标相关性显著(r=0.777,P=0.001),结论: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细胞胶质化对脊髓的再生和自身修复起着重要作用,提示脊髓本身存在自身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后路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比较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后路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总结 1999年以来治疗的 5 6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其中前路手术组 37例 ,采用摘除病变椎间盘、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及前路钢板固定 ;后路手术组 19例 ,采用全椎板减压、侧块钢板固定。 结果 前路手术者术后随访 6个月~ 4年 5个月 ,平均 2年 10个月 ;后路手术者随访 1年 5个月~ 5年 1个月 ,平均 3年 8个月。两组 JOA评分及硬脊膜囊矢状径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 ;术后改善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并发症例数前路手术组略多于后路手术组。 结论 前路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后路手术组。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