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心内直视术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动脉血乳酸(Lac)的变化趋势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估心内直视术预后提供早期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按照不同的预后分为3组:甲组:术后无并发症组;乙组:术后有并发症组;丙组:死亡组.观察各组ScvO2和动脉血Lac的变化趋势,采用线性相关对ScvO2和动脉血La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甲组和乙组的ScvO2均逐渐上升到正常水平,Lac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甲组的ScvO2总体水平高于乙组,而Lac总体水平低于乙组.丙组的ScvO2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Lac水平持续上升,ScvO2与Lac之间呈负相关(r=-0.79).入ICU后各监测时间点丙组的ScvO2水平与甲、乙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组与乙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史.从术后12 h起丙组的Lac水平与甲、乙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组与乙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内直视术后ScvO2的变化与预后密切相关,术后ScvO2,水平持续下降,预后极差,且比Lac更早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乳果糖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腹腔内压(IAP)及胃肠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入选的56例患者并被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益生菌联合乳果糖,持续至术后第7天;对照组未使用益生菌及乳果糖,其他治疗同治疗组。通过膀胱测压法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5天的IAP,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腹腔高压(IAH)、腹腔间隔综合征(ACS)、胃肠功能障碍及死亡例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前I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6±1.63)mmHg vs(3.63±1.58) mmHg,t=0.44,P=0.63],两组术后IAP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术后第3、4天达最高点,术后第1天两组H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7±2.22)mmHg vs (11.58±2.76)mmHg,t=1.62,P=0.11],术后第2天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5天的t值分别为2.24、2.47、4.23、4.92,P值分别为0.04、0.02、0.00、0.00);两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t=2.36,P=0.03)、ICU停留时间(t=3.87,P=0.00)及术后住院时间(t=2.76, P=0.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IAH发生率(14.28%vs 39.28%,χ2=4.46, P=0.04)、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7.14%vs 28.57%,χ2=4.38,P=0.04)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瓣膜病术后早期联合使用益生菌和乳果糖可有效降低IAP,改善胃肠功能,降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展开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所选择患者共计为100例,属于2017年1月—2020年2月本院所接诊患者,通过盲选法,抽选组中50例患者,在其术后恢复的过程中展开常规性护理,即对照组,剩下患者则需要将综合性护理干预展开运用,作为观察组.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在研究期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等指标对比,观察组均存在有明显优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在手术后恢复中展开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促使该部分患者得到有效恢复,提升临床对该类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老年胆囊性疾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86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7月-2007年1月,我院对86例70岁以上的胆囊性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术后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治疗及护理。方法分析55例心脏手术后患者入ICU后各时间点动脉血乳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后12 h动脉血乳酸≥(4.77±2.41)mmol/L者出现并发症21例(38.1%),死亡4例(7.2%)。结论心脏手术后监测血乳酸水平并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血乳酸,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能在12小时内同时快速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体系。方法碱性蛋白胨水(BPW)非选择性增菌6h;100℃10min制备DNA模板;根据大肠杆菌O157:H7的uidA基因、志贺菌的ipaH基因及沙门菌的invA基因序列设计各菌引物,进行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同时优化反应体系,测定体系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该多重PCR体系能在12h内同时检测3种目的菌;灵敏度为10~30cfu/ml;通过对23株目的菌和15株非目的菌检测,提示该体系特异性高。结论初步探讨出能在12h内快速、灵敏、特异地同时测定沙门菌、志贺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PCR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针形胸腔镜下T2~4和T3—4不同节段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术后疼痛状况。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007年12月到2009年6月期间完成的166例手足多汗症术后当天疼痛和止痛药应用情况,及术后1月疼痛情况。依据切断交感神经节段不同分为丽组:(1)A组:行双侧T2—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共66例;(2)B组:行双侧T3—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共100例。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和B组手术当大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8.5%(32/66)、17.0%(17/100),A组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及使用止痛药物(曲马多)的剂量明显高于B组。A组和B组术后1月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6.2%(11/66)、3.0%(3/100),前组明显高于后组(P=0.002),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51)结论T3—4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术后疼痛发生率较低,疼痛程度较轻,使用止痛药物剂量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西孟旦在心脏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早期应用意义。方法88例重症患者心脏术后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并应用左西孟旦治疗,总结应用左西孟旦前后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血流动力学及LVEF、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变化。结果患者应用左西孟旦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在应用后8h开始较用前降低,应用后24h开始与应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从应用后8h开始逐渐降低或减停,与应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前后收缩压、心率无明显变化,中心静脉压(cvp)、乳酸有下降趋势,CVP从应用后24h、乳酸从应用后8h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量从应用后8h开始显著增多(P〈0.05)。应用后24h、3d与7dLVEF比应用前明显升高(P均〈0.01);proBNP逐渐下降,从应用后3d开始与应用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脏外科重症患者术后使用左西孟旦可显著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稳定血流动力学,有效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Lasso-Cox回归法分析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ICU时间的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930例我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Cox回归法筛选因素建立2个模型:Pre模型(纳入术前因素)和Pro模型(纳入术前和术中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验证纳入不同因素对ICU时间预测的准确性。 结果患者的ICU中位时间为70.5 h,Pre模型纳入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ICU时间的术前因素包括年龄、术前总胆红素、高血压病、术前肌酐清除率,Pro模型纳入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ICU时间的术前及术中因素包括年龄、术前总胆红素、高血压病、术前肌酐清除率、术前红细胞计数(RBC)、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三尖瓣置换术;Pre模型在24、48、72 h转出ICU端点的AUC值分别为0.6144(95%CI:0.5684~0.6611)、0.6543(95%CI:0.6251~0.7056)、0.6657(95%CI:0.6203~0.7056),Pro模型分别为0.7021(95%CI:0.6622~0.7403)、0.7123(95%CI:0.6690~0.7442)、0.7424(95%CI:0.7128~0.7833)。 结论年龄、术前总胆红素、高血压病、术前肌酐清除率、术前RBC、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三尖瓣置换术均可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ICU时间;联合术前及术中因素能更准确地预测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ICU时间。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研究心内直视术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动脉血乳酸(Lac)的变化趋势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评估心内直视术预后提供早期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心内直视术后患者,按照不同的预后分为三组:甲组:术后无并发症组;乙组:术后有并发症组;丙组:死亡组。观察各组ScvO2和动脉血Lac的变化趋势,采用线性相关对ScvO2和动脉血Lac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甲组和乙组的ScvO2均逐渐上升到正常水平,Lac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甲组的ScvO2总体水平高于、而Lac总体水平低于乙组。丙组的ScvO2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Lac水平持续上升,ScvO2与Lac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79。入ICU后各监测时间点丙组的ScvO2水平和甲、乙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组与乙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术后12h起丙组的Lac水平和甲、乙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组与乙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心内直视术后ScvO2的变化和预后密切相关,术后ScvO2水平持续下降,预后极差,且比乳酸更早出现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