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将微阵列酶联免疫技术(AE)应用于ToRCH-IgG抗体检测,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AE法对400例孕妇血清标本进行ToRCH-IgG抗体检测,同时用德国维润塞润公司ToRCH系列检测试剂盒(ELISA法)进行结果比对,对两法阳性率和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 AE法与ELISA法检测ToRCH各病原体IgG抗体的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法结果符合率达98.5%,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45,结果高度一致。结论 AE法可同时快速自动化获得ToRCH 5种病原体IgG抗体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脐带血标本乙肝标志物,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将HBsAg阳性产妇分为双阳性(HBsAg、HBeAg阳性)组和单阳性(HBsAg阳性、HBeAg阴性)组,在其分娩后留取新生儿脐带血进行乙肝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48例,宫内感染率3.46%,双阳性孕妇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6.78%,单阳性孕妇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2.09%,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HBsAg、HBeAg双阳性产妇更易发生宫内感染,双阳性育龄妇女,应积极治疗,待HBeAg转阴后再妊娠,以降低HBV母婴传播的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TORCH感染孕妇IgG亲和力指数(AI),探讨 TORCH感染类型与妊娠结局间关系。方法收集TORCH各型病原体IgM阳性孕妇血清,检测其IgG亲和力指数(AI),并追踪妊娠结局。结果在TORCH各病原体近期感染的孕妇中,HSV(含1型及2型)、RUB、CMV、TOXO原发感染(AI<30%)的比例分别为0、3.8%、9.3%、7.9%;在CMV原发感染的10例孕妇中,2例妊娠结局异常(稽留流产),CMV疑似原发感染孕妇中发现1例为异常妊娠;TOXO原发感染孕妇发现1例为胎儿畸形(脑积水),其余均为正常妊娠。结论在TORCH各病原体近期感染的孕妇中,以非原发性感染为主;而巨细胞及弓形虫原发感染对胎儿的侵害则远大于非原发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感染情况。方法对380例正常孕妇和417例不孕不育妇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TORCH系列IgM抗体。结果380例正常妊娠孕妇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UV)、单纯疱疹病毒(H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6%、2.37%、0.52%、0,总阳性率为3.16%;417例不孕不育妇女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0%、5.28%、0.24%、1.92%,总阳性率为9.83%。结论不孕不育妇女TOX-IgM、CMV-IgM、HSV-IgM明显高于正常孕妇,TORCH感染与不孕不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苏州地区孕妇TORCH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2,986例孕早期妇女TORCH-IgM.结果 TORCH-IgM总阳性率3.99%.弓形体(TOXO)阳性率0.74%,风疹病毒(RV)0.50%.巨细胞病毒(CMV)1.37%,单纯疱疹病毒(HSV)1.53%,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SV、TOXO、RV阳性率逐年升高,CMV阳性率逐年下降.TORCH-IgM总阳性率逐年升高.结论 苏州地区孕妇TORCH感染率上升,孕前妇女应重视TORCH筛查.  相似文献   
6.
TORCH一词最早由Nahmias于1971年提出的,它是一组病原体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此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称之为TORCH感染。所谓TORCH,是指弓形虫(Toxoplasmosis,TOX)、风疹病毒(Rubellavirus,RUV)、  相似文献   
7.
嵌合型先天愚型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男,4岁。因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就诊.系第一胎足月顺产。查体:身高85cm,体重12kg,面形短小,睑裂小向外上.鼻根低平,腭弓高,耳廊根部下移.心肺无异常,腹软较膨,肝肋下2cm,四肢肌张力低.未见通关手,指短小.指末节向内弯.能叫爸妈.语言不清。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对1257例梅毒和9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测试。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1257例梅毒患者使用RPR随访了24个月。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中,6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组和32例未干预对照组进行了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比较。结果:在1257例梅毒患者青霉素治疗24个月后,455例一期梅毒患者转阴数为387例(85.05%),58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13例潜伏期患者转阴数分别为539例(91.51%)和102例(47.89%),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转阴数和转阴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和二期与潜伏期梅毒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8例妊娠梅毒中,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新生儿存活63例(95.45%),较之32例未干预对照组13例(40.63%)明显增高(P〈0.05);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13例(19.70%),较之32例未干预组为22例(68.75%)明显降低(P〈0.05)。结论:梅毒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