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8篇
中国医学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双目有神 目光炯炯,说明视觉和大脑功能良好。目传神,是人体精、气、神汇集之处,五脏的精气皆上注于目,主管视觉,“目受血而能视”。眼有神是精气旺盛,五脏功能良好的表现。特别是心、肝、肾功能正常。 2.双耳聪敏 耳主管听觉,“肾气通耳”,指肾与耳有内在联系。故肾气充足,则听觉灵敏。若老年人肾气充足,至高龄仍会  相似文献   
2.
人类进入了新世纪,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腾飞,真是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需要辛勤的劳动和工作,需要健康的身体去应付日新月异的形势。在人口日益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为了过好晚年生活,身体健康且长寿是老年人的第一需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有了健康就有了一  相似文献   
3.
心态平衡     
王廷羡 《现代养生》2002,(12):34-34
养生可分为养心(神)和养身(形)两个方而,而以调养心神为主.中医认为气为血帅,神为气帅;心为君主,"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所以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保持心平气和,是健康长寿的诀窍.现代医学界调查统计表明,人类百分之六十五点九的疾病,其致病原因都与不良的心理因素有关.保持心理平衡对防病抗病至关重要.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作、劳动、生活的快节奏,考试、下岗、退休带来的精神压力与心理障碍、心身疾病,不是单纯用药物所能奏效的.由于利学的进步、时代观念的转变,医学模式、养生保健的观念也随之转变.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的"病从口入"转变为新的心身医学的"病由心生";养生观念也由以养身(形)为主转变为养心(神)为主;锻炼内容也由以动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静为主(即平心静气,动亦定,静亦定).  相似文献   
4.
濯足养生法     
民谚说,“富汉(人)吃药,穷汉(人)烫脚”,因为“病从口入,寒从脚生”。烫脚即用热水洗脚,古人称为“濯足”。明代医家冷谦提倡“足宜常濯”(足即脚),并有“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清洗”之说,腿足为人体的重要支柱。洗脚可使足腿温暖,阳气上升,改善局部营养,通畅全身气血,补养肾中元气,强壮腰膝筋骨,安神健脑,增强免疫功能,从而起到延缓衰  相似文献   
5.
6.
向自然要生命,从自身求医药。向心理要健康。我命在我不在天,不治已病治未病。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记载了一位西河老人的传说.从前有一使者过西河,路上碰见一个貌似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子,正在打一位看来已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觉得太不合情理,于是便上前问道:"她是何人,你为什么打她?"那年轻女子说:"她是我的曾孙."使者大为惊奇,进一步问个究竟.  相似文献   
8.
心平气和是我国传统养生学中形容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内在表现,是人体气机中和平衡的通俗用语。何谓“中和”?朱熹在《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表现为七情调和,意静神宁,轻松舒适,是情绪稳定的自然状态;“和”则表现为气机的平衡协调、升降开合有序、顺畅、和柔、和悦,情绪波动时主客观一致,恰到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