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睾丸相关的高度保守的致癌性lncRNA(Testis-associated Highly-conserved Oncogenic long non-coding RNA,THOR)是一类非编码RNA,在哺乳动物睾丸及肿瘤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参与雄性生殖过程,调控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本文对lnc-THOR在生殖和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雄性生殖有关疾病和肿瘤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见解,并为其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白内障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及构成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河北省石家庄爱尔眼科医院进行住院治疗的168例白内障患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眼数、费用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白内障住院患者中,50岁及以上年龄者容易患病;男性患病比例大于女性;双眼盲患者的比例较高;大多数患者选择费用较低的方案进行治疗;小切口非超声白内障摘除术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结论加强眼睛的保护工作和防盲治盲的宣传工作,推广应用小切口非超声白内障摘除术,解决低收入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3.
4.
白内障是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手术方式。具有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好等特点。由于手术操作本身引起的机械性损伤、超声能量及人工晶体植入后的异物反应等,均可引起前房不同程度的炎性反应。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被广泛用于白内障术后的炎性反应控制。笔者对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眼科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旨在探讨其在白内障术后患者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4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120眼)。观察组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4d和术后30d总有效率为96.67%和99.17%,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5.83%和90.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后再单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较单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效果好,并可减少激素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白内障术后抗炎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白内障术后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该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40例(240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120眼).观察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4d、7d、14d及30d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测量眼压,检查眼底.结果 2组患者术后7d、14d及30d症状综合评分均低于术后4d,观察组术后4d和术后7d综合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4d和术后30d综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前房闪辉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眼压测定值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滴眼液能明显减轻白内障摘出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炎性反应并有效地预防了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减少了激素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是一种较理想的白内障术后抗炎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率。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7-2008年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同一医师施行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069眼。其中,单纯老年性白内障1574眼、糖尿病性白内障30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165眼,陈旧性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25眼。方法 于术后2年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底检查,观察记录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程度,并根据Hayashi方法进行混浊分级。主要指标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发生率。结果 单纯老年性白内障组后囊膜混浊128眼(8.13%),糖尿病性白内障组39眼(12.79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组4眼(16.00%),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组36眼(21.82%)。4个组比较,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77,P=0.000)。1级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各组相近:单纯老年组60眼(3.81%),糖尿病组6眼(1.97%),葡萄膜炎组1眼(4.00%),高度近视组5眼(3.03%);2级后囊膜混浊发生率糖尿病组较高,20眼(6.56%);3级后囊膜混浊发生率高度近视组较高,24眼(14.55%)。4组患者后囊膜混浊程度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χ2=105.55,P=0.000)。结论 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率较低,高度近视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较高,混浊程度较重。(眼科, 2014, 23: 91-9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