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髓硬膜外血肿由Jackson[1]于1869年首次报道,1897年Bain报道了首例手术治疗脊髓硬膜外血肿[2].虽然此病在临床上较少见,因其病因隐匿、进展迅速,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脊髓功能不可逆损伤.为了对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氟骨症性脊髓压迫症的手术治疗刘友林,马新会,杨德雪,高天胜,刘文艺,王可良氟骨症是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一种地方病。病程缓慢,早期可无症状,或仅有氟斑牙、腰腿痛及肢体运动轻度受限等,并不影响正常的生产劳动。但当出现骨性、纤维性椎管狭窄,压迫脊髓、马...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了18例氟骨症性椎黄韧带骨化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特点,方法:1988-1999年收治的18例氟骨症性胸椎黄韧带骨化患,叙述了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结果(X光平片,脊髓造影,CT及MRI),手术治疗,结果:18例均经手术治疗,手术节段3-7节,平均5.2节,随诊时间均超过1年,优良率占73.3%。结论:1)氟骨症性胸椎黄韧带骨化手术治疗是有效的,(2)氟骨症性胸椎黄韧带骨化患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术前定位依靠详细的物理检查和必要的特殊检查,如MRI,脊髓造影等。(3)手术为后路椎板切除+关节突部分切除术,术前准备要充分,术中操作要轻柔,对多节段受累受取分次手术或分段手术。  相似文献   
4.
感染性骨折不愈合(Infected nonunion,INU)临床较为常见,病损往往导致局部骨和软组织缺损,伤口长期不愈合,严重者肢体废用、甚至截肢。近年来随着骨科固定、软组织覆盖、牵张成骨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应用,目前INU的治疗取得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脊柱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TXA减少脊柱手术出血量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截止到2013年12月。采用Rev 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TXA组与安慰剂组出血量采用均数差评价,输血率、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采用优势比评价。结果:共纳入高质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TXA能够减少脊柱手术患者术中总失血量(均数差值=-285.35,95%置信区间[-507.03,-63.67],P=0.01),降低输血率(优势比0.71,95%置信区间[0.54,0.92],P=0.01),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使用TXA能够减少脊柱手术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微创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均行DHS内固定,普通组24例,微创组36例.结果 60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个月).普通组Harris评分(46.3±19.5)分,微创组Harris评分(45.9±19.2)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透视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折愈合时间:普通组(14±2)周,微创组(12±3)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普通组(500±20)ml,微创组(60±14)ml,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内普通组6例出现并发症,微创组1例出现并发症,两组并发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微创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远期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在膝外翻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天津市西青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以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方式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患者2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测量并评估其股胫角(FTA)、双下肢力线矫正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HSS)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均随访6~36个月,无明显膝关节疼痛或运动障碍。患者FTA术后为(6.0±0.8)°,低于术前的(21.4±7.4)°;ROM术后为(133.2±8.2)°,高于术前的(93.9±16.9)°;术后HSS评分为(86.1±1.7)分,高于术前的(39.8±7.7)分;术后第2天VAS评分为(2.6±0.6)分,低于第1天的(3.6±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膝外翻畸形的治疗中应用经股内侧肌下入路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下肢功能,且术后疼痛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可良 《当代医学》2009,15(24):117-117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损伤的1.65%,髌骨骨折造成的重要影响为伸膝装置连续性中断及潜在着髌股关节失配。因此,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形态,力争骨折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滑,在恢复伸膝装置连续性的基础上,使膝关节尽早活动,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减少或避免继发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手术治疗方法中,较多术式中都应用钢丝固定。我院收治2例内固定钢丝断裂,游离进入膝关节腔内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周围的粘连 ,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其形成原因 ,Key等首次提出纤维化形成的“前源”学说 ,认为术中损伤纤维环是造成这一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1〕。 2 5年后 ,L a Rocca等提出了“后源”学说 ,指出纤维化主要由背侧损伤的骶棘肌粗糙面的成纤维细胞侵入肌间血肿所致 ,并建立了“椎板切除膜”的理论〔2〕;至 90年代 ,Songer等研究发现 ,硬膜周围的纤维化既来自后方损伤了的骶棘肌 ,亦来自前方损伤的纤维环和后纵韧带 ,同时前方的粘连会包绕神经而导致侧方受累 ,并提出了三维立体学说〔3〕。对于粘连的预防 ,学…  相似文献   
10.
骨组织通过正常成骨活动对自身进行修复,在局部血供不佳、软组织损伤、不稳定的固定或广泛的骨组织丢失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甚至骨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自体骨移植治疗是金标准.由于自体骨移植存在诸多并发症,目前的关注点已经逐渐转向异体骨移植和骨替代治疗,细胞疗法有望成为替代自体骨移植促进骨修复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免去了骨移植造成的供体损伤,并可有效降低治疗的侵袭性.主要回顾目前使用的细胞移植治疗长骨骨折或骨缺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