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了解芜湖市镜湖区社区在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肥胖分布及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镜湖区高血压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2023年7—8月,在芜湖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选取在管1年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231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镜湖区在管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率为74.0%;高血压治疗人群的血压控制率(75.6%)明显高于未治疗人群(40.0%);中心性肥胖率为43.3%,中心性肥胖率随文化程度上升呈下降趋势;各类高血压知识知晓率均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中高血压临界值、并发症、危险因素、能否停药4类知识的知晓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结论:镜湖区虽然在高血压社区管理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患者超重或肥胖率较高,高血压防治知识相对不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文化程度偏低的中老年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镜湖区社区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 1989~1990年我院共收治急性血吸虫病45例,其中35例经B超检查肝脏,发现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中男29例,女6例,年龄3~45岁。全部有疫水接触史(在同一疫区江滩游泳)。潜伏期15~60天。环卵试验均为阳性。既往  相似文献   
3.
<正> 例1,男,62岁,1988年2月23日因呃逆原因待查入院。患者于2月8日起发热3天,体温39℃,经当地医院治疗后热退。2月19日起频繁呃逆。肝脾可触及,肝区叩击痛(-)。白细胞8900/mm~3,N75%,L25%。肝功能(-)。胸透:见右膈抬高,入院第5天作B超探查,显示:肝脏右叶斜径增大,光点粗,右后叶有一个9.5×9.1cm园形无回声区,其  相似文献   
4.
平调二天蜜可显著提高老年小鼠血红细胞及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与维生素E具有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术后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良好的术后恢复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患者满意度。不同的麻醉方式可能会对患者恢复造成不同影响。吸入麻醉是常用的麻醉方式。七氟烷和地氟烷是两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二者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因此可能会对患者术后恢复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对七氟烷和地氟烷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呼吸系统并发症、术后恶心呕吐(PONV)、喉咙痛、苏醒等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龙牡壮骨冲剂由牡蛎、龟版、黄芪、白术、怀山药、五味子等药组成。应用本药治疗儿童佝偻病,疗程二个月,结果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在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方面优于常规治疗组。经治疗后,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异常发生率显著下降;能改善X线骨像变化;症状消失疗效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培元胶囊中的熊果酸进行了含量测定。样品测定波长520nm,参比波长700nm,线性参数Sx=3,灵敏度中等,方法回收率为99.83%,RSD=1.60%。方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结果准确,为测定复方中药制剂中的有效成分熊果酸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术中七氟烷维持麻醉对单肺通气患者肺内分流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收集七氟烷、丙泊酚、单肺通气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 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由2名独立的研究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 并提取肺内分流率、动脉血氧分压等数据。最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的RCTs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s, 包括244例患者, 其中七氟烷组122例, 丙泊酚组122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 七氟烷组肺内分流率增加值高于丙泊酚组(MD=1.90, 95%CI 0.61~3.19, P=0.004)。两组动脉血氧分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23, 95%CI -10.78~15.24, P=0.740)。结论对于行单肺通气患者, 与丙泊酚相比, 七氟烷维持麻醉可提高患者肺内分流率。  相似文献   
9.
<正> 患者男,78岁。1996年4月20日因头昏乏力两天入院。头颅CT:硬膜下积液。经治疗症状减轻出院。半月后头昏加重再次入院。体检:BP 24/14kPa,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四肢肌力Ⅳ级,心肺(-)。各项实验室常规检查,胸片、肝脾B超等均正常。血沉60mm/h。入院后第10日起全身出现几十枚大小不等皮下结节,半球状隆起,表皮由微红转为暗红紫色,无压痛,边界欠清并逐渐增大。6月5日胸片:两侧中下肺小片状模糊阴影。经两次不同部位病检确诊为T淋巴细胞瘤。患者因全身衰竭于8月30日死亡。 讨论 T淋巴细胞瘤又称簟样霉菌病,原发于皮肤  相似文献   
10.
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在微创外科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在恶性肿瘤的前哨淋巴结定位、术中实体瘤及微小转移灶的识别、器官血液灌注评估、解剖标志的可视化等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儿童胸腔镜、腹腔镜手术与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术中辨认重要结构、合理而迅速的决策及精准外科理念的实施.本文现就吲哚菁绿近红外荧光显像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