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型及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食管心房调搏对19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分型及定位诊断结果,并与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经食管心房调搏对慢-快型AVNRT及顺向性AVRT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对少见型AVNRT的诊断敏感性低(25%)。结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食管与体表心电图P^-波起始与极性是诊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关键。经食管心房调搏对心动过速旁道定位误诊原因主要是心动过速时体表心电图P^-波往往与T波融合,导致V1、I导联P^-波极性及V1导联P^-波起始部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2.
3.
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对9例左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进行标测和消融,4例消融靶点位于主动脉瓣下,4例位于左冠窦内,1例靶点位于左主干内而未行射频消融治疗。随访1个月至1年,6例患者根治,2例明显好转。结论: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缩短起搏器房室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的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起搏器程随访中8例发生PMT患者的资料,PMT均由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经缩短AV间期处理PMT。结果 8例患者均通过缩短AV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从而终止PMT,最短感知AV间期85ms,最长120ms,平均104±9ms。心电图房室间期(心房感知延迟+感知AV间期)最短120ms,最长150ms,平均136±12ms。结论缩短AV间期能有效阻断心室起搏后的室房逆传,从而消除其介导的PMT。短AV间期未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多方面探讨直立倾斜试验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价直立倾斜试验在疑诊为心脏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n=48)及阴性组(n=42),t检验对比二组临床化验指标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以晕厥为主要症状者占62例(68.9%),倾斜试验阳性占54.8%;以胸闷、胸痛或心悸等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者28例(31.1%),其中倾斜试验阳性50.0%。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晕厥患者与循环系统症状患者相比,各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组伴有心电图ST-T改变患者22例(45.8%),77.3%为Ⅱ、Ⅲ、avF导联及(或)V4-6导联ST-T改变。结论 在严格排除心、脑器质性疾患后,应重视以胸闷、胸痛或心悸等循环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患者的直立倾斜试验检查,这类患者极有可能为血管迷走性晕厥。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心外膜电极放置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因不适合植入心内膜电极的患者放置心外膜电极,分析心外膜电极的外科手术植入情况、术后随访患者病情以及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14例共植入18根心外膜电极,其中右房电极4根,右室电极10根,左室电极4根。心脏手术者经胸部正中切口路径10例,采用左侧第4~5肋间切口路径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1例CRT患者死于心力衰竭。所有患者无电极断裂及手术伤口感染发生;起搏阈值、感知参数及电极阻抗均正常。结论植入心外膜电极是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经食管心房调搏资料。结果经食管心房调搏基础刺激诱发心动过速6例(20%),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激发后刺激诱发12例(40%),心动过速时通过食管心电图证实QRS波群与P波非1∶1关系,且心室率>心房率而确诊为室速26例(86.67%)。心动过速自行终止5例(16.67%),药物或其它方法终止19例,经食管心房调搏超速刺激法终止6例(20%)。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对诱发和确诊室速有较大的帮助,经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室速成功率不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逆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ntidromic atrioventricular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AAVRT)患者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AAVRT患者的经食管心房调搏(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TEAP)及心内电生理检查资料.结果 TEAP检查显示,14例AAVRT患者中有2例自行发作,6例基础刺激诱发,6例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4例自行终止,6例超速刺激法终止,2例药物终止,2例短不应期旁道行超速刺激转为预激伴心房颤动.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14例AAVRT患者中有5例(35.7%)双旁道,9例(64.2%)单旁道,其中2例(13.3%)合并房室结双径路.结论 AAVRT患者双旁道或多旁道发生率较高,偶见合并房室结双径路;AAVRT超速刺激终止时可诱发预激伴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动器(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 方法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7~61(42.4±8.5)岁].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P)均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常规顺利植入ICD(其中双腔ICD 2例).随访6~24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ICD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术后再发晕厥的因为.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0例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期间再发晕厥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电话随访、常规检查、起搏器程控、动态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肺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倾斜试验等检查.结果 平均随访(47±31)个月,共有20例患者发生晕厥.明确病因者17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相关的晕厥患者9例.血管迷走性晕厥3例,直立性低血压2例,起搏器相关2例,肺栓塞1例.病因不明者3例.结论 永久起搏器术后再发晕厥因为复杂,排除起搏器功能障碍后应考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血管迷走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肺栓塞等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