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勇  何刚  牛挺  刘世喜 《华西医学》2004,19(1):165-166
Folkman提出实体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的假说,随后的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及其调控因子与耳鼻咽喉科某些疾病密切相关。现对VEGF及其相关研究在耳鼻咽喉科领域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抗肿瘤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肿瘤生长具有血管依赖性。内皮抑素为胶原X羧基末端裂解片段,是重要的内源性血管抑制因子。实验中利用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recombinanthumanendostatinadenorirus,Ad-hEndo)在肿瘤局部给药以探索其抗血管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以Ad-hEndo感染体外培养肿瘤细胞,观察重组蛋白表达及其对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抑制效应;在裸鼠A549肺癌模型中瘤内注射重组病毒,观察肿瘤抑制效应、剂量依从效应和毒副反应。结果不同感染复数的Ad-hEndo感染肿瘤细胞均表达重组内皮抑素蛋白,并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动物实验中Ad-hEndo治疗组肿瘤体积及肺转移结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转移数与治疗剂量负相关。结论以腺病毒为载体的肿瘤局部血管基因治疗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进而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其效应具有剂量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流感染(BSI)患者继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积分系统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412例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的微生物血培养结果呈阳性。患者中位年龄为40岁(14~86岁);男性患者为267例, 女性为145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分别采用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ISTH)DIC诊断积分系统、日本卫生福利部(JMHW)DIC诊断积分系统及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对所有患者进行DIC诊断积分, 并选择最优诊断标准作为本研究诊断DIC的标准。对患者继发DIC、继发DIC后30 d内死亡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成组t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edCalc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 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2-1930)。结果① CDSS对血液系统疾病合并BSI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复发难治患者不宜化疗时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针对1名复发难治MCL老年患者在服用伊布替尼治疗过程中,由于合并感染及全身情况不佳而无法耐受治(化)疗的情况,采用靶向药物bcl-2抑制剂(100 mg/d)联合BTK抑制剂(伊布替尼560 mg/d)予以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估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患者接受BTK抑制剂伊布替尼联合靶向药物bcl-2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脱离输血依赖,肿瘤缩小,血象恢复、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达到部分缓解。结论靶向药物bcl-2抑制剂联合BTK抑制剂治疗方案对于无法接受化疗的复发难治MCL患者,是1种安全有效,耐受良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可能用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免疫抑制治疗(IST)疗效预测的指标.方法 收集37例重型再障患者的静脉血标本,2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内白介素-2(IL-2)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LA-DRB1*15及HLA-DRB1*1501,结合年龄、性别及粒细胞和红细胞膜表面CD55、CD59表达情况等,对各项指标与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前IL-2水平升高者有效率高于水平降低者(66.7% vs 28.6%,P<0.05);治疗前IFN-γ水平升高者有效率高于水平降低者(73.7% vs 25 0%,P<0.05);HLA-DRB1*15阳性者有效率与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 vs 44.4%,P>0.05);HLA-DRB1*1501阳性者与阴性者有效率均为50%;CD55、CD59表达降低者有效率与表达未降低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 vs 40.0%,P>0.05);年龄≤40岁者有效率高于年龄>40岁者(60.0% vs 14.3%,P<0.05);女性患者有效率高于男性患者(62 5% vs 42 9%,P<0 05).结论 重型再障患者治疗前血浆IL-2、IFN-γ水平、性别及年龄可作为IST疗效预测指标,而HLA-DRB1*15、HLA-DRB1*1501及CD55、 CD59在本研究中不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预后,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pSS合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确诊pSS合并淋巴瘤患者12例,占同期新诊断淋巴瘤的1.29%。患者pSS的特征性免疫学改变为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和CD4T细胞减少。病理类型以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为主,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多数患者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结外受累较常见。所有患者均接受联合化疗,NHL以CHOP/R-CHOP样方案化疗为主,霍奇金淋巴瘤(HL)以AVD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27月(1~56月)。补体C3和C4共同下降的患者与非共同下降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总体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化疗组患者与不含rituximab的联合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补体血症不能认定为pSS合并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因素。pSS合并淋巴瘤的预后相对不佳,含rituximab的联合化疗没有改善患者的疗效和生存。  相似文献   
8.
万珂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万珂,Velcade,V)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MM患者接受万珂为主的联合方案进行化疗.疗效评定按照EBMT/ABMT标准.结果 可评估疗效者12例,初治8例,复发难治4例.治疗总体反应率100%(12/12),其中,完全缓解(CR)5例(41.7%),接近完全缓解(nCR)2例(16.7%),部分缓解(PR)5例(41.7%).初治患者达到最佳反应所需疗程中位数为2个(2~3个),复发难治患者达到最佳反应所需疗程中位数为4个(3~5个).中位随访11月(4~27月),所有患者均存活.不良反应多为1~2级,包括周围神经病变(41.7%)、血小板减少(33.3%)、恶心呕吐(33.3%)及呼吸道感染(16.7%),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万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MM病例,起效较快,反应率和完全缓解率较高,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蒋孟  牛挺 《华西医学》2014,(4):655-659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组以t(11;14)和细胞周期蛋白D1阳性过度表达为特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NHL发病的3%~10%,预后较差,生存期仅为3~5年。复发难治性MCL预后极差,第1次复发后,中位生存期仅1~2年,现有治疗方法仍不能治愈MCL,许多新的作用于细胞周期和凋亡通路的药物,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为复发难治性M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现就近年国际上复发难治性MCL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牛挺  刘霆 《华西医学》2011,(12):1761-1762
对于大多数血液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尤其是异基因HSCT (allogeneic HSCT,allo-HSCT)因为其特有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raft-versus-leukemia effect,GVL),目前仍然被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