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选择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30例、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28例和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24例进行肺功能测定和用诱导痰检查方法对痰进行炎性细胞分类计数,并用EMSA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结果哮喘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为0.9(0.4—1.4)×10^9/L,明显高于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0.1(0—0.2)×10^9/L、0.0(0~0.1)×10^9/L(P值均<0.05);COPD组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数为2.3(1.8~2.8)×10^9/L,明显高于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的1.1(0.2~1.9)×10^9/L、1.0(0.8~1.2)×10^9/L(P值均<0.05)。哮喘组、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分别为(2.3±0.5)、(0.3±0.1)、(0.9±0.2)μg/L,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哮喘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与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62,P<0.05),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56,P<0.05);COPD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与FEV,占预计值百分比呈正相关(r=0.43,P<0.05),与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数无相关性(r=0.21,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表达上调,VEGF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性反应过程;COPD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表达下降,VEGF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希氏束区域起搏是生理性的心室起搏方式,能够实现电再同步并使双室同步激动.而左束支起搏(LBBP)弥补了希氏束区域起搏(HBP)的不足,操作简单,起搏参数更优.但LBBP在儿童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未得到广泛验证,同时儿童生理特点、心脏结构等与成人的差别意味着LBBP在儿童的应用需要作一定调整.文章从左束支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选择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30例、稳定期COPD患者(COPD组)28例和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24例进行肺功能测定和用诱导痰检查方法对痰进行炎性细胞分类计数,并用ELISA法测定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结果 哮喘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为0.9(0.4~1.4)×109/L,明显高于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0.1(0~0.2)×109/L、0.0(0~0.1)×109/L(P值均<0.05);COPD组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数为2.3(1.8~2.8)×109/L,明显高于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的1.1(0.2~1.9)×109/L、1.0(0.8-1.2)×109/L(P值均<0.05).哮喘组、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分别为(2.3±0.5)、(0.3 4±0.1)、(0.94±0.2)μg/L,三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哮喘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与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数呈正相关(γ=0.62,P<0.05),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γ=-0.56,P<0.05);COPD组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水平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呈正相关(γ=0.43,P<0.05),与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数无相关性(γ=0.21,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表达上调,VEGF可能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气道炎性反应过程;COPD患者诱导痰上清液中VEGF表达下降,VEGF可能参与了COP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4.
川芎是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四川为其道地产区,目前以散户小面积种植居多,种植方法各异,川芎产量与质量参差不齐。该文从品种选育、苓种培育、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重金属污染等方面综述了川芎栽培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川芎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雷光春  张强  熊淼  彭阳 《颈腰痛杂志》2008,29(2):145-148
目的探讨X线下经脊柱小关节内缘径路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87例患者在X线下采用22G细针经小关节内缘穿刺,穿刺困难者改12G套针穿刺成功。通过"三进三出"及空气造影确认穿刺准确,分别于椎间盘内中后部、突出部及突出部表面注射胶原酶,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首次穿刺成功183例,穿刺成功率97.8%;细针穿刺成功率92.1%。术后近期100%随访(1月):优143例,良29例,可9例,差6例,优良率92%,有效率96.8%;远期随访(6月~5年)179例,其中优156例,良14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94.8%,有效率98.3%。结论X线下经小关节内缘径路成功率高,"三进三出"及空气造影保证了"药达病所,酶达底物"及用药安全,同时也不影响胶原酶的活性。该法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稳定,尤其是不受大型设备的限制,适合在各级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6.
颈部硬膜外穿刺穿破硬脊膜4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光春  张强  熊淼  彭阳 《颈腰痛杂志》2007,28(2):164-165
作者于1999年10月-2005年9月,对门诊430例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采用16G Tuohy针与脊柱纵轴平行穿刺行颈部硬膜外阻滞(cervical epidural block,CEB)治疗1083人次,不慎穿破硬脊膜4例,经及时有效处理,无一例患者出现低颅压性头痛及其它后遗症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熊淼  袁灿  彭芳  陶珊  吴宇  施田田  余小芳  张超 《中草药》2020,51(1):169-181
目的基于藁本属Ligusticum叶绿体基因组高频插入缺失区域开发InDel标记,同时结合通用条形码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种质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方法通过8个DNA通用条形码ycf1、matK、ITS2、rpoC1、rbcL、rpoB、trnK、psbA-trnH序列片段对采集的26个川芎样品及其常用混伪品进行了扩增和测序,采用了遗传距离统计法、barcoding gap分析法和构建系统发育树法进行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研究。同时利用InDel分子标记,采用构建进化树法对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进行分子鉴定。结果 rbcL片段保守位点最多(97.32%),且GC含量最高(44.9%)。rbcL+rpoB片段具有最小的平均种内遗传距离(0.002 5),psbA-trnH片段具有最大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0.429 2)。trnK片段和rbcL+rpoB片段具有最高的种间变异,psbA-trnH片段的"barcodinggap"区重叠度最小。采用的8对DNA通用条形码无法准确地鉴定道地川芎药材与其他混伪品物种。InDel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中,24对InDel引物中的4对引物组合能准确地鉴定出道地川芎,并将道地川芎及其混伪品物种聚类为4个分支,其中一个分支为采集的道地川产川芎药材。结论 InDel标记对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的鉴定能力高于通用条形码。对于传统的通用DNA条形码,由于遗传成分差异大,无法区分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新开发出的InDel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鉴定道地川芎及其常用混伪品,从分子水平上为川芎道地性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