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武汉市亚心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0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的高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79.0±5.5)岁]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使用BiPAP治疗前、后临床参数的变化(包括呼吸频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氨基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心功能NYHA分级),统计气管插管率、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BiPAP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均升高(P<0.001);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心功能分级、氨基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均下降(P<0.01);治疗有效38例,气管插管2例;死亡2例。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恶性心律失常、新发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BiPAP辅助治疗能够改善高龄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多项临床参数,迅速、安全地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后合并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后室壁瘤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左心室造影证实有室壁瘤者为室壁瘤组,其余为非室壁瘤组。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间的病史特点、症状和冠脉造影结果。结果:513例MI患者合并室壁瘤形成62例,发生率为1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年龄、心绞痛病史、心肌梗死病史、前壁心肌梗死、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三支病变、无侧支循环、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方面,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侧支循环、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前壁心肌梗死、非有效的溶栓或介入治疗、主要血管的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性病变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在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辅助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比15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老年患者使用无创BiPAP治疗前后临床参数(呼吸频率、指脉氧饱和度、血压、心率、血气分析、脑钠肽、心功能NYHA分级等)的变化,统计气管插管率、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无创BiPAP治疗后指脉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0.9793±0.0219比0.9187±0.0594、(112.48±24.20) mm Hg(1 mm Hg=0.133 kPa)比(84.90±32.49) mmHg、0.9828±0.0106比0.9359±0.0544],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心功能NYHA分级、脑钠肽、空腹血糖下降[(121.33±15.29) mm Hg比(144.00±29.28)mm Hg、(70.20±8.32) mm Hg比(78.33±16.35) mm Hg、(75.00±14.74)次/min比(100.00±29.41)次/min、(18.40±3.40)次/min比(23.33±6.31)次/min、(2.13±0.64)级比(3.87±0.52)级、(1981.00±2083.68) ng/L比(3897.77±2531.68) ng/L、(6.65±1.23) mmol/L比(8.87±3.4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H值、碳酸氢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气管插管、死亡病例;无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无创BiPAP在糖尿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的辅助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和多项临床参数,降低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青年女性冠心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主诉有胸痛的中青年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有冠状动脉病变的21例作临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中青年女性患者多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前降支病变多见。结论对有胸痛症状的中青年女性,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冠心病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5.
运动试验QT离散度变化与心肌缺血或T波改变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QT离散度 (QTd)变化与心肌缺血和T波变化的相关性及评价QT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4 2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而静息心电图正常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 (冠心病组 )和 16 8例静息心电图有T波低平、双向、倒置或有u波 ,平板运动试验心电图正常 ,并经冠脉造影及其他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非器质性心脏病组 )。观察两组平板运动试验QTd的变化与心肌缺血和T波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设QTd >5 0ms为异常 ,冠心病组运动前QTd异常率为18% ,运动后为 80 % ;非器质性心脏病组运动前QTd异常率为 84 % ,运动后为 12 %。QTd的变化与T波改变相关 ,r=0 .86 ,P <0 .0 1;与冠心病运动后单纯缺血性ST段下移无相关性。结论 :运动试验QTd变化与心肌缺血无相关性 ,QTd异常不能判断心肌复极不均一性进而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猝死 ,而只是反映T波非特异性异常的一个粗浅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熊岗  宋涛 《海南医学》2013,24(24):3652-3654
目的探讨血浆和肽素、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PAMP)及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分别测定血浆和肽素、PAMP及NT-proBNP水平,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观察比较两组间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浆和肽素、NT-pro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且心功能Ⅳ级患者与心功能Ⅱ级、Ⅲ级患者比较,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和肽素分别与LVEDD值(r=0.53)、NYHA分级(r=0.54)、NT-proBNP(r=0.42)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且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67,P〈0.05)。心力衰竭患者血浆PAM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和肽素、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中显著升高,并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的心肌梗死证实为室壁瘤的有108例,将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前降支病变在室壁瘤组及非室壁瘤组有显著不同(42.8%∶34.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降支病变、3支病变、侧支循环存在与否、是否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主要血管与室壁瘤的形成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降支病变、是否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主要血管是室壁瘤形成独立的相关因素。结论:前降支病变、主要血管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的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独立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BiPAP无创通气在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辅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比分析19例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合并低氧血症患者用BiPAP无创通气辅助治疗前、后临床参数(呼吸频率、血压、心率、心功能NYHA分级、动脉血气分析、Nt-pro-BNP、cTNI)的变化,统计气管插管率、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iPAP无创通气治疗后呼吸频率[(27.63±6.40)次/minvs(19.42±4.19)次/min,P<0.05]、指脉氧饱和度[(88.53±7.11)vs(98.05±2.07),P<0.05)]、收缩压[(140.95±23.71)mmHgvs(119.00±14.71)mmHg,P<0.05]、舒张压[(79.89±11.58)mmHgvs(70.00±9.70)mmHg,P<0.05]、心率[(107.58±23.00)次/minvs(80.21±15.80)次/min,P<0.05)]、心功能NYHA分级[(3.79±0.54)vs(2.53±0.70),P<0.05];血气分析PaO2[(71.75±24.26)mmHgvs(104.03±23.38)mmHg,P<0.05)];NT-pro-BNP[(11195.47±3325.45)pg/mlvs(6038.80±2694.48)pg/ml,P<0.05],cTNI[(2.01±0.77)ng/mlvs(1.44±0.50)ng/ml,P<0.05],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改善。治疗有效率为94.7%(18/19),气管插管率为10.5%(2/19),死亡率为20.1%(4/19)。结论 BiPAP无创通气在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的辅助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参数,降低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54例AMI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62例)与中老年组(>40岁,692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急诊PCI,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冠脉病变情况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MACCE)情况。结果 青年组的高脂血症例数、BMI、心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GRACE评分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年组的BNP、肌钙蛋白I、D二聚体明显低于中老年组,AST、TG水平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明显少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MACE事件、大出血、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组AMI患者行急诊PCI相对安全,其中肥胖、高脂血症、单支血管病变多见,心衰、猝死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