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根管治疗术诱发并发症的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进行根管治疗的患者,仔细分析根管治疗术诱发并发症的临床因素。结果手术后出现牙体疼痛肿胀4例,占总数的5%;牙折2例,占总数的2.5%;器械折断在根管中有1例,占总数的1.25%,其他2例。结论根管治疗术是医治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临床应用中经常出现术后并发症,探究其缘由,主要是医生手术熟练程度、麻醉效果、医疗器械的应用等,对此,需要针对以上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围手术期血糖管理质量。方法 将2022年1月—2022年12月的102例行预住院手术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健康管理,试验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血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情况、术前自我血糖监测频率符合率、手术取消率(含推迟)。结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术前静脉血糖、手术取消率较对照组患者低(p<0.05),术前自我血糖监测频度符合率较对照组患者高(p<0.01);本次住院完成手术的患者中,试验组患者围手术期最高餐后2小时血糖、术日当天晚餐后2小时血糖、术后第一天空腹血糖较对照组患者低(均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围手术期出现餐后血糖高、术后第一天空腹血糖高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低(均p<0.05)。结论 对预住院DR患者围手术期进行血糖管理,有利于手术开展,且能更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4.
背景 Kappa角是指人眼视轴与瞳孔轴相交所成的角度,是调整角膜屈光手术的切削中心和设计斜视手术矫正量的重要参数.以往的研究表明Kappa角的大小和变化受年龄和屈光状态的影响,其检测结果也受检测仪器精度的影响. 目的 采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实验室设计的Kappa角测量仪评价正常人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对Kappa角变化的影响,并进行权重分析.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纳入年龄18 ~38岁、平均屈光度为-1.0D的健康志愿者50人,采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实验室设计的Kappa角测量仪测量受试者双眼水平和垂直Kappa角,每个受试者测量3次移动距离,取平均值,计算水平和垂直的Kappa角.采用IOLMaster测量受试者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对Kappa角变化的影响. 结果 以眼轴长度(X1)、前房深度(X2)和角膜曲率半径(X3)作为自变量、水平Kappa角(Y)作为因变量建立的有效回归方程为:Y=15.554-0.587X1 +0.724X2 +0.232X3(R=0.788,R2=0.621,P=0.000),眼轴长度与水平Kappa角呈明显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587,β1=-1.002,P=0.000);前房深度与水平Kappa角呈明显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724,β2=0.296,P=0.030),角膜曲率半径与水平Kappa角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3=-0.232,β3=-0.068,P=0.338),剔除角膜曲率半径变量后回归方程为:Y=14.235-0.622X1+0.824X2(R=0.786,R2=0.618,P=0.000),眼轴长度与水平Kappa角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0.622,β1=-1.062,P<0.05);前房深度与水平Kappa角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824,β2=0.337,P<0.05).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及角膜曲率半径与垂直Kappa角的回归方程为:Y=0.492-0.020X1+0.038X2+0.089X3,该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呈弱相关(R=0.436,R2=0.191,P=0.000),3个自变量与垂直Kappa角均无明显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水平Kappa角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与前房深度呈正相关,眼轴长度对水平Kappa角的影响更为明显,但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角膜曲率半径对垂直Kappa角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采用激光辅助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治疗对牙周组织和牙龈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n=51)采取根面平整术(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联合激光治疗,对照组(n=49)单纯应用SRP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周患者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 Doppler flowmetry,LDF)检查牙龈微循环,并对患者行牙周袋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和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检查。结果:治疗后2、4周,两组PD水平及BOP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周,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织微血管血流灌注、活动血细胞浓度、微血管血流相对速度均显著升高,临床附着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d:YAG激光联合SRP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效果优于单独SRP治疗,其能更有效地清除菌斑及病变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及由IRMA来源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的研究。于2016-10/2017-12期间,经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明确有IRMA或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未经治疗的DR患者36例39眼纳入研究。在FFA引导下,对IRMA及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检查。记录并比较IRMA及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的形态特征、血管来源层次、无灌注区面积、与无灌注区位置关系及病灶在FFA中的渗漏情况。无灌注区面积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测量。结果:OCTA成功扫描到IRMA病灶20个,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22个。20个IRMA病灶均来源并回流于视网膜静脉,血管分支较少,表现为“经修剪过的树干”样外观;IRMA均从无灌注区的边缘长出,位于视网膜静脉的无灌注区一侧,并且在无灌注区内生长;IRMA均位于视网膜内,没有突破内界膜向玻璃体腔内生长。22个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病灶,血管分支较多,表现为“海扇”样外观;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往往横跨视网膜静脉,向视网膜静脉的两侧生长、延伸;其主要部分在视网膜内,有个别分支突破内界膜沿着玻璃体后皮质生长,与视网膜紧密黏连。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20个(91%)位于无灌注区当中,2个(9%)位于无灌注区的边缘。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病灶旁的无灌注区面积为26.1±4.2mm2,大于IRMA旁的无灌注区面积12.9±4.7mm2(P<0.05)。IRMA及其来源的新生血管的来源层次无差异(P>0.05)。结论:OCTA是IRMA及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新生血管的有效检查手段。IRMA及IRMA来源的新生血管具有明显不同的临床特征,OCTA能够有效地对两者进行鉴别,从而为DR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眼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93名新生儿586只眼纳入研究.采用三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 Ⅲ)于出生后平均(2.7±0.9)d对所有新生儿行眼底检查.拍摄并保存眼底后极部及颞侧、上方、鼻侧、下方共5个方位的视网膜图像.所有新生儿均顺利完成Retcam Ⅲ检查,平均检查时间为(2.62±0.55)min.初次检查发现视网膜出血者,1个月后复查眼底.参照文献方法,将新生儿视网膜出血位置分为Ⅰ、Ⅱ、Ⅲ3个区域;按照视网膜出血面积,将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分为Ⅰ、Ⅱ、Ⅲ3级.观察新生儿视网膜出血位置及分级情况,对比分析不同性别、产次、出生体重、新生儿母亲年龄、分娩方式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率的差异.结果 293名新生儿586只眼中,发生视网膜出血58例87只眼,分别占新生儿及患眼的19.8%、14.8%.均为视网膜浅层出血.其中双眼、单眼出血各29例,分别占视网膜出血新生儿的50.0%.视网膜出血的87只眼中,Ⅰ区出血72只眼,占82.8%;Ⅱ区出血86只眼,占98.9%;Ⅲ区出血36只眼,占41.4%.Ⅰ、Ⅱ区合并出血38只眼,占43.7%;Ⅱ、Ⅲ区合并出血3只眼,占3.4%;Ⅰ、Ⅱ、Ⅲ区合并出血33只眼,占37.9%.仅Ⅰ区出血1只眼,占0.4%;仅Ⅱ区出血12只眼,占13.8%;无单独Ⅲ区出血者.视网膜出血的87只眼中,Ⅰ级出血13只眼,占14.9%;Ⅱ级出血33只眼,占37.9%;Ⅲ级出血41只眼,占47.1%.视网膜出血的58例新生儿于1个月后复查,视网膜出血均已吸收44例,占75.9%;失访14例,占24.1%.不同性别(x2=0.018,P=0.893)、不同产次(x2=0.772,P=0.380)、不同出生体重(x2=1.611,P=0.447)及不同母亲年龄(x2=0.915,P=0.339)的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顺产新生儿的视网膜出血发生率高于剖宫产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73,P<0.05).结论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均为浅层出血,主要集中在Ⅰ、Ⅱ区,出血能在1个月内吸收.其影响因素与分娩方式相关,而与性别、产次、出生体重、新生儿母亲年龄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