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功能失衡以及耦联机制的破坏是骨质疏松和代谢性骨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发大多通过直接影响此两群细胞的信号和代谢通路而改变其活性.目前成骨细胞信号的研发靶点主要集中在甲状旁腺激素(PTH)通路和Wnt信号通路等,而破骨细胞则主要集中在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及其配体(RANK/RANKL)通路和整合素αvβ3通路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及与骨密度下降的关系。方法 113例65岁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折组)纳入本研究,男性67例,女性46例;同期非髋部骨折老年患者1 321例作为对照组,男性654例,女性667例。所有患者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全身身体组成成分(骨量、肌肉含量,脂肪含量)。肌肉减少症的诊断标准:骨骼肌重量指数(SMI)(肢体骨骼肌重量/身高平方,kg/m2)低于同人种健康成年人1个标准差为1级肌肉减少症(class 1),低于2个标准差为2级肌肉减少症(class 2)。根据以上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量正常组:男性SMI7.01 kg/m2,女性SMI5.42 kg/m2;class 1组:男性SMI 6.09~7.01 kg/m2,女性SMI 4.80~5.42 kg/m2;class2组:男性SMI≤6.08 kg/m2,女性SMI≤4.79 kg/m2。分析不同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检出率。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性别类似年龄人群:骨折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62.6%)与对照组男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2.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13.0%)与非骨折组女性肌肉减少症检出率(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24例(52.1%),Class 1级者16例(34.7%),Class 2级者6例(13.0%);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骨密度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中肌量正常者9例(13.4%),Class 1级者16例(23.8%),Class 2级者42例(62.6%),骨骼肌重量指数与BMI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龄非骨折者,男性肌少症检出率高于女性。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骨骼肌重量指数与股骨颈和全身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男性髋部骨折患者骨骼肌重量指数则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应关注骨折患者肌肉减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安多福与碘伏消毒液的皮肤消毒效果。方法:将3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安多福组和碘伏组各15名(30只手),分别使用0.1%安多福消毒液和0.5%碘伏消毒液消毒手背部皮肤,于消毒前后进行细菌培养试验。结果:安多福组和碘伏组消毒后两组均无致病菌生长,达到医院卫生消毒标准,细菌培养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碘伏组消毒操作时间明显多于安多福组(P<0.05);而两组消毒后待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多福消毒液与碘伏消毒液具有同样的消毒效果,此外还具有消毒操作时间短、无着色、无刺激、无致敏、广谱高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揭示急性胆囊炎患者血浆β-防御素-3浓度的变化,探讨其与急性胆囊炎患病危险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胆囊炎组,共82例,其中坏疽性胆囊炎15例,非坏疽性胆囊炎67例。收集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共50例。ELISA检测血浆β-防御素-3浓度。统计分析其与急性胆囊炎患病危险性的相关性。结果:t检验显示,胆囊炎组患者血浆β-防御素-3浓度(81.4±36.9)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浆β-防御素-3浓度(154.2±28.3)pg/ml(P<0.001),坏疽性胆囊炎患者血浆β-防御素-3浓度(64.2±24.1)pg/m1显著低于非坏疽性胆囊炎患者血浆β-防御素-3浓度(94.3±29.9)pg/ml(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β-防御素-3浓度是罹患急性胆囊炎(OR=0.483,95%CI=0.298~0.709,P<0.01)和坏疽性胆囊炎(OR=0.426,95%CI=0.239~0.648 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β-防御素-3浓度预测罹患急性胆囊炎(曲线下面积=0.824,95%CI=0.712~0.896,P<0.001)和坏疽性胆囊炎(曲线下面积=0.836,95%CI=0.723~0.904,P<0.001)有显著预测价值。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血浆β-防御素-3水平降低,可能是急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人群维生素D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居住在上海地区人群的维生素D状态,探索和建立维生素D"正常"与"适宜"状态测定参考值,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用自动电子发光免疫法对在上海地区居住超过5年的2607名健康成人进行血清25羟化维生素D(250HD)和甲状旁腺素(17TH)检测。选择250HD≤12、≤15、≤20和≤30 ng/mL等不同测定值计算低维生素D状态。结果 2607名受试者年龄20~102岁,平均年龄(60.4±20.9)岁,其中男性1150名(44.42%),女性1449名(55.58%),血清250HD平均值为(17.96±6.43)ng/mL,PTH为(2.14±17.10)pg/mL,呈近似正态分布。应用血清250HD4个测定值评估低维生素D状态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20.85%、32.45%、66.12%和97.36%,15 ng/mL测定值组有明显的增龄性低维生素D状态。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和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测定的血清250HD平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上海地区人群总体健康水平,维生素D"适宜"状态测定值宜采用20~30 ng/mL,低维生素D状态测定值宜采用15 ng/mL,低维生素D状态的流行率为32.45%。  相似文献   
6.
7.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近年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几年来共收治310例GCS3~8分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29例(9.4%),因急性脑肿胀引起10例(34.5%),因迟发性血肿引起18例(62.1%),其他原因1例(3.4%);其中急性脑肿胀者死亡10例(34.5%),迟发性血肿者死亡6例(20.7%),总死亡16例(55.2%),植物生存2例(6.9%),重残3例(10.3%),轻残5例(17.2%),恢复正常生活者3例(10.3%)。结论急性脑肿胀与迟发性血肿引起的脑膨出预后不同,前者死亡率几乎达100%,而远隔部位迟发性血肿只要处理及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素(PTH)对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增殖、分化、干性(stemness)和旁分泌功能的作用。方法采用标准培养基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PTH干预组,用细胞计数测试和BrdU增殖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染色、阿利新蓝染色检测细胞分化情况。用Real-time PCR检测hMSCs OCT-4、Nanog、SOX-2、CCND1、C-MYC等基因表达情况。用ELISA方法检测hMSCs培养上清液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Angiopoietin1蛋白水平。结果使用10-8mol/L~10-9mol/L的PTH干预6 d可明显促进hMSCs增殖(P0.05),PTH 10-8mol/L促进成骨、软骨分化,抑制脂肪分化。PTH 10-8mol/L可明显诱导CCND1和C-MYC基因表达(均P0.01),抑制OCT-4表达(P0.01),抑制Nanog和SOX-2等表达(均P0.05)),升高培养液中SDF-1、IGF-1、VEGF、BMP2和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蛋白水平(均P0.05)。结论 PTH能促进hMSCs增殖,调节其分化,但不能维持hMSCs的干性。调节hMSCs的旁分泌功能对局部微环境合成代谢、细胞迁移和血管发生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冠心病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占所有死亡的38.7%[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其年发病率为120/10万人口,年平均死亡率男性为90.1/10万人口,女性为53.9/10万人口[2].由此可见.要使冠心病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首先就应从冠心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做起,普遍提高群众对冠心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上海地区部分女性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随增龄的变化趋势,评估人体成分(骨骼、肌肉及脂肪)对其的影响,比较不同肌肉脂肪分布对骨结构影响的差异,探讨上海地区女性髋部骨结构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679名年龄为21~94岁的上海地区健康成年女性纳入本研究。受试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1~40岁)、中年组(41岁~绝经)和绝经组。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检测骨密度、肌肉量、脂肪量,用DXA自带软件髋部骨结构分析系统(HSA)测定股骨颈、转子间和股骨干3个部位的骨结构指标,包括横截面积(CSA)、平均皮质厚度(ACT)以及弯曲系数(BR)。采用Pearson(正态分布)或Spearman(非正态分布)进行相关性检验,采用多元回归Stepwise进行归因分析。结果上海地区部分女性腰椎和髋部骨密度、CSA和ACT在31~40岁达峰值,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腰椎骨密度在60岁后上升;肌肉量在31~40岁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脂肪量随年龄的增加上升。髋部骨密度与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3个部位骨结构指标CSA、ACT、BR具有相关性;全身肌肉含量与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CSA均呈正相关,与BR呈微弱负相关;全身脂肪对股骨颈、转子间、股骨干的CSA、ACT以及BR影响不一致。青年组全身脂肪含量与CSA和ACT呈微弱正相关,但随年龄增长,全身脂肪量对骨结构的正性作用逐渐增强。随着增龄,躯干部位肌肉量对女性骨结构影响始终显著大于四肢部位肌肉量。结论髋部骨密度与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相关性最强,肌肉含量与髋部骨几何结构指标也明显相关;不同年龄女性人群脂肪量对骨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具有时间性差异;躯干肌肉量对骨结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四肢肌肉量,具有空间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