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中国医学   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珏 《健康人生》2005,(3):18-18
错误一:慎用就是有害 认为注明“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的药物就会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的想法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治神调髓"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的145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72例,观察组7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加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加用"治神调髓"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分析两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及低碳水饮食疗法对食物成瘾性肥胖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5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33例及饮食组32例,分别治疗12周.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随访6个月时比较两组患者体质量(BM)、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身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率(BFR)、基础代谢率(BMR)...  相似文献   
4.
With his profound knowledge from family education and meticulous scholarship,Prof.HUANG Xian-ming is extremely knowledgeable in Chinese medical art by drawing the advantage from modern medicine.  相似文献   
5.
《针灸资生经》以灸法的载述独见其长。就该书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言及用灸法治疗的病证较广;对腧穴宜针宜灸、宜灸不宜针、宜少灸及禁灸穴都作了记述;所列病证灸方用穴精简,大部分灸方只取一穴施灸;重视压痛穴的应用,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提倡"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施灸原则;重视灸感,对灸感现象有详尽的描述;灸疗法众多,灸药并用的论述也较多;临证时根据患者身体强弱、年龄、部位、病情选择艾炷大小和艾灸壮数,控制灸量;阴虚燥盛之证及孕妇、产后应当慎灸;该书作者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并注重预防。该书对灸法的收录和运用广博,而且实用,对后世针灸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就《类经图翼》的灸法特点作了浅述。书中总结了灸法的要则、罗列了禁灸腧穴、汇集了诸多灸法验方。其灸法内容丰富,就施灸方法而言,有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一般炷如麦粒,其包括化脓灸,或在病变局部直接施灸;间接灸包括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隔附子饼灸、隔姜灸、隔癞虾蟆灸等灸法,用于多种病证治疗。就施灸时机而言,临床宜根据疾病进程、时机而实施灸治。在灸治壮数上强调临证变通。另可根据灸后反应来识别患者病情深浅,判断灸治预后。《类经图翼》对明代以前艾灸疗法的整理、总结和运用,对于后世灸法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灸法疾病谱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954至2007年间有关灸法的针灸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灸法的疾病谱及适宜病症。方法:根据《中国现代针灸信息数据库》中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和结论:灸法疾病谱涉及 364 种病症。灸法适宜病症为胎位不正、腹泻、结肠炎。常用适宜病症为尿失禁、痛经。次常用适宜病症为膝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综合征、软组织损伤、足跟痛、哮喘、尿潴留、带状疱疹。灸法疾病谱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走罐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给予针灸、走罐治疗,每星期治疗2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27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0%。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配合拔罐是一种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古今灸材及灸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文献资料就古今灸材及灸法作一比较,以期推动灸法的应用与发展。古今灸疗临床施灸材料中艾占主要地位,其他材料辅之。在现代临床中,灸法出现频率居前3位的是艾条灸、艾炷间接灸、温针灸,这3项的累积频率达64.98%,而化脓灸仅占1.1%,居第17位。由此可以看出,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古代文献中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种类繁多,其中以蒜、盐、豆豉饼、附子、姜占主要地位。现代临床文献中艾炷间接灸法所应用的间隔材料减少,以姜、药、蒜、盐占主要地位。古今文献对比,可以看出现代间接灸间隔材料的种类减少;隔蒜灸的应用明显减少,而隔姜灸和隔药灸的应用明显增多。古今对灸量都相当重视,古代医家多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施灸部位,病情、病性,艾炷大小,灸感,施灸次数,天时、地理,发灸疮与否及灸疮的颜色来定施灸的灸量;而现代人所掌握的灸量,多是在古代灸量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适用于现代临床的方法,是以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艾条的大小,施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频率,施灸的疗程以及灸感等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隔药灸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下丘脑P 物质、5-羟色胺和c-Fos含量的影响,探讨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的镇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灸组和假隔药灸组。采用三硝基苯磺酸合50%乙醇灌肠的方法制备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模型。隔药灸组选取双侧天枢穴、气海穴进行隔药饼灸治疗;假隔药灸组仅在穴位上放置药饼和艾炷,不点燃艾炷;模型组和正常组均不进行治疗,只做与隔药灸组相同的固定。治疗结束后,采用腹壁撤回反射评分(AWR)、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TWL)观察大鼠痛行为的变化,采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显著升高(P<0.05),MWT、TW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假隔药灸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AWR评分降低(P<0.05),MWT、TWL 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假隔药灸组与模型组比较,AWR、MWT、TW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假隔药灸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假隔药灸组与模型组比较,下丘脑P 物质、5-羟色胺、c-Fos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降低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下丘脑P物质、5-羟色胺、c-Fos的含量,该作用可能是隔药灸治疗慢性炎性内脏痛发挥镇痛作用的重要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