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区域一氧化碳中毒防控体系。
方法 从系统性和整体观念出发,将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因素作为相互关联整体,强化党和政府的职能作用,将一氧化碳中毒防控体系建设上升到政府层面,组建区域防控一氧化碳中毒的组织架构,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对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协作,重视社会防治,进行制度建设、源头预防、宣教培训、救治资源配置等多方位结合。
结果 通过宣传、教育以及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培训,提高了居民的防范意识与自救意识,初步达到了防控的目的。2017年底部署防控体系后,2018年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比2017年下降33.80%;2019年1月1日-2月28日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相比2018年同期下降30.78%。
结论 一氧化碳中毒防控体系的构建,综合利用了多部门资源,通过推动、引导、救治等各种措施,促进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的加强工作,使之在一氧化碳中毒防控体系中发挥了应有的功能;构建区域多层次、多维度、立体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防控体系,开展多方面防控工作,能达到更好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柳州市急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例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2017年柳州市四家定点医院收治的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及同期气象因子相关资料,进行中毒患者例数和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3年间共收治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患者4 181例;12月至翌年3月这4个月共计3 410例(占81.6%)。以每年均值计算,中毒高峰期位于1月,多达309例(每百万人口130例);5—10月为低谷期,月均不超过20例。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均以夜间21时到次日凌晨3时为发病高峰期,共计2 278例(占54.48%)。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与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例数呈负相关的气象因子有当日平均气温、平均风速、24 h大气压差(r=-0.409、-0.269、-0.162,P < 0.01),发病例数与当日大气压、24 h温差、相对湿度则呈正相关(r=0.353、0.240、0.085,P < 0.01或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每增加1%,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例数会分别减少0.432%、0.128%;24 h温差、相对湿度每增加1%,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例数会分别增加0.292%、0.054%(R2=0.285,F=89.34,P < 0.05)。
  结论  急性非职业性CO中毒例数与当日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气象因子的变化,加强宣教、预警,做好公共事件气象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