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虚拟现实术前计划用于特发性面肌痉挛导微血管减压术的效果。方法收集33例做虚拟现实术前计划(计划组)和27例未做虚拟现实术前计划(对照组)的特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划组患者分别行脑血管CT和头颅MRI检查,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判断责任血管和面神经的空间关系,在术前计划基础上进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比较2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责任血管均为小脑前下动脉,虚拟现实术前计划中面神经与责任血管空间关系清晰显示,责任血管判定结果与术中观察结果一致。计划组和对照组Cohen分级0级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33例)比85.2%(23例)](P=0.036),手术疗效总体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33例)比85.2%(23例)](P=0.450)。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比11.1%(3例)](P=0.085)。结论虚拟现实术前计划有助于清晰直观地显示面神经与责任血管的空间关系,可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总结复发脑膜瘤再次手术患者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解放军第三○九医院神经外科自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复发脑膜瘤再次手术患者187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年龄、肿瘤性质、合并糖尿病、肥胖、器官功能障碍、术前长期卧床,首次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6月、术前Kam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70分、本次手术前行放疗、术后重症监护为复发脑膜瘤再次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首次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6月,术前KPS评分≤70分为复发脑膜瘤再次手术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0.029、0.007). 结论 伴糖尿病、首次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6个月、术前KPS评分≤70分复发脑膜瘤患者再次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3.
4.
肺腺癌脑转移瘤具有中等程度的放射敏感性, 加上患者的病程和对系统治疗的反应具有自身特点。如何规范地采用头部伽玛刀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瘤, 进而获得最优的肿瘤控制效果和最大限度的神经功能保护意义重大。为了采用伽玛刀有效、安全地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瘤, 由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放射外科专业委员会牵头, 携手头部伽玛刀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共同讨论, 基于专家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 归纳出伽玛刀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瘤的临床适应证以及多学科合作等方面的专家共识, 旨在为伽玛刀规范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建模和模拟,比较联合入路暴露海绵窦的手术中,经额和经眶颧方向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 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尸体头颅影像数据三维建模,构建颅中窝海绵窦的手术解剖模型.通过选取骨性标识点连线勾绘空间框架,分别模拟经额和经眶颧方向暴露海绵窦,测量比较框架内距离、面积和体积等数据.结果 开颅骨窗三角和海绵窦术野三角之间的距离、到达海绵窦术野三角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体积比较结果为:经额方向>经眶颧方向;开颅骨窗三角面积、海绵窦术野三角面积、操作空间中暴露颅神经体积、经过海绵窦术野三角后磨除前床突体积和暴露颅神经体积比较结果为:经眶颧方向>经额方向,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眶颧方向到达海绵窦前的操作空间中无需磨除前床突,不经过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干.经过海绵窦术野三角后暴露颈内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结论 联合入路中经额方向在显露海绵窦位于颈内动脉内侧的病变具有优势,而利用经眶颧方向能更有效地显露颈内动脉外侧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抽动障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门诊首次诊断为抽动障碍的 150 例 4~15 岁儿童青少年为抽动障碍组, 随机选取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同期就诊的年龄、性别匹配的 150 名健康体检儿童为健康对照组,收集两 组的一般和临床资料。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BCL)评估 抽动障碍患儿的抽动和行为状况,采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通适用核心量表 4.0 中文版(PedsQL)评估两组 的生活质量。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抽动障碍患儿 PedsQL 总分及各部分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抽 动障碍组患儿 PedsQL 的社会心理领域评分低于其生理领域评分,学校表现评分低于健康对照组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抽动障碍患儿的 PedsQL 生理功能(生理领域) 评分与民主型教养方式(β=0.102,95%CI=0.009~0.196)、行为正常(β=0.094,95%CI=0.020~0.168)呈 正相关(P< 0.05);情感功能评分与平时体质良好(β=0.128,95%CI=0.006~0.250)、母亲文化程度为高 中(β=0.118,95%CI=0.018~0.217)或初中及以下(β=0.137,95%CI=0.038~0.236)、行为正常(β=0.170, 95%CI=0.087~0.253)呈 正 相 关(P< 0.05);社 交 功 能、社 会 心 理 领 域 评 分 均 与 行 为 正 常(β=0.106、 0.154;95%CI=0.039~0.172、0.091~0.217)呈正相关(P< 0.05);学校表现评分与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 及以下(β=-0.172,95%CI=-0.303~-0.041)呈负相关,与行为正常(β=0.246,95%CI=0.147~0.344)呈 正相关(P< 0.05);PedsQL 总分与轻度抽动障碍(β=0.062,95%CI=0.006~0.119)、行为正常(β=0.135, 95%CI=0.077~0.192)呈正相关(P< 0.05)。结论 抽动障碍患儿的学校表现差于健康儿童,抽动障碍 患儿的生活质量与其平时体质、教养方式、父母亲文化程度以及共患行为问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复发性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的内在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复发性颅内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X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长期卧床,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糖尿病、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器官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对复发性颅内肿瘤术后颅内感染有一定影响。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肿瘤大小,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糖尿病为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复发性颅内肿瘤患者,肿瘤直径〉5cm、术前合并颅外感染灶和糖尿病的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风险较高,应加强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以降低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Dextroscope 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上颌动脉下颌段的三维解剖研究,与实际解剖进行对照,探索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优势,并且为减少上颌动脉下颌段的术中损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研究分为尸体组和Dextroscope 虚拟现实系统组(VR组),各15例。尸体组完成上颌动脉的实体解剖,进行相关解剖结构的测量;VR组在尸头灌注完成后,采集CT及MRI影像数据,将数据导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融合建立上颌动脉及相关结构三维图像进行观察,并对上颌动脉相关结构进行立体显示、切割、解剖和相关数据测量。结果:上颌动脉到下颌升支后缘内侧皮质的最短距离、上颌动脉到乙状切迹下缘的最短距离、上颌动脉到髁突最上缘的最短距离、上颌动脉到关节结节最低点的最短距离、上颌动脉起始部到髁突最上缘的距离、上颌动脉起始部的口径在尸体组分别为:(6.12±0.78) mm、(5.29±0.69) mm、(20.68±0.95) mm、(4.60±0.60) mm、(22.48±1.18) mm、(3.74±0.57) mm;VR组上述数据分别为:(6.22±0.63) mm、(5.40±0.51) mm、(20.80±0.88) mm、(4.55±0.56) mm、(22.70±1.11) mm、(3.69±0.60) mm。结论:虚拟解剖组所测得的相关数据与尸体组测得的实体数据相一致,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上颌动脉下颌段的三维解剖具有可靠性及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岩骨解剖形态和空间构筑关系复杂,手术教学难度大。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因其高效、直观、交互性等优点,用于岩骨手术解剖教学开发潜力巨大。 目的:评估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在岩骨手术教学中的价值。 方法:1例非颅底病变患者头颅CT Dicom格式数据导入虚拟现实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工作站中的图像处理软件提取岩骨表面和内部解剖结构图像,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选取志愿者4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名,受试组安排阅读教科书结合虚拟影像模型观察,对照组仅安排阅读教科书。在学习后1,2周分别进行相关解剖知识笔试和图谱标识测试。 结果与结论:岩骨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可视化效果良好。学习后1周测试,受试组解剖知识笔试和图谱标识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学习后2周测试,受试组解剖知识笔试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受试组图谱标识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虚拟现实三维影像模型用于岩骨手术解剖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 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 c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 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 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2.13) 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 168.00±12.90)mm3、(26.43±1.71)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 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 411.00±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 P值均<0.01)。结论 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