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木犀草素·β-环糊精包合物相溶解度图的绘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木犀草素在不同浓度β-环糊精溶液中溶解度, 绘制相溶解度图,并由此求出形成包合物的平衡常数.方法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β-环糊精溶液中木犀草素的紫外吸收,画出相溶解度图,并求出平衡常数.结果 得到的相溶解度图为AL型,平衡常数为761.94 mol. L-1.结论 包合物的结合很牢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4只1岁龄成年绵羊,随机分成2组。采用截骨术造成动物右侧髁突矢状骨折,剪断关节盘前后附着并将其推向内侧。组A保留翼外肌在髁突内极的附着,保留其功能。组B在术中切断翼外肌在髁突内极的附着,阻断其功能。术后2、4、12、24周,分别处死动物,并分离完整的颞下颌关节(TMJ)大体下观察,按TMJ矢状方向分成内中外各1/3固定,HE染色和丽春红三色染色。结果组A即保留翼外肌功能组,较组B髁突有更多新骨形成,髁突形态改变更严重。结论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的影响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致更多新骨形成,甚至发生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对体外培养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E12.5(胚胎第12.5天)的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取第1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实验组加入FGF-9人重组蛋白,诱导培养1周后通过q PCR、免疫荧光和茜素红染色检测其成骨能力。结果:体外培养的E12.5小鼠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表达FGF9和FGFR3。成骨诱导可促进上颌突间充质细胞表达成骨标记物ALP、Runx2和OCN;加入FGF-9人重组蛋白可降低成骨标记物ALP、Runx2和OCN的表达,减少钙结节形成。结论:体外培养时,FGF9参与负调控上颌突间充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检查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的影响。方法:20只1岁龄成年绵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动物,所有绵羊都用超声骨刀造成髁突矢状骨折,剪断关节盘前后附着并将其推向内侧,其中组1动物切断翼外肌,组2动物保留翼外肌功能。每组动物分别在术后4周(各2只)、12周(各4只)、24周(各4只)处死。处死后行CT检查,CT三维重建观察髁突形态,并解剖颞颌关节(TMJ)以观察髁突形态。结果:组2即保留翼外肌功能组,较组1髁突有更多新骨形成,髁突形态改变更严重。结论: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对髁突形态改建的影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精神因素引发多形性红斑1例江欣(西安华山中心医院口腔科)多形渗出性红斑又称多形红斑年龄不拘,但以青壮年多见,并可复发.1989年遇到1例女性患者反复发作,均与精神情绪因素有关,现简要报告如下:患者、女,38岁,医生,平素身体健康,无特殊嗜好。1989...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同给药频次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疗效及对病原菌清除率的影响,为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  相似文献   
8.
在pH4.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体系中,应用循环伏安法和示差脉冲伏安法对大黄素甲醚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结合生成了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同时对结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BSA的存在导致大黄素甲醚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峰电位基本不变,峰电流的下降值同所加入的BS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5.0×10-6~1.0×10-7mol/L,检出限3×10-7mol/L。  相似文献   
9.
献血者血清ALT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佳  白连钧  王立军  江欣 《北京医学》2005,27(8):493-495
目的评估献血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参考范围及在献血员筛选中的意义.方法对血清标志物HBsAg、HIV-Ab1/2、anti-TP阴性的无偿献血者7332例进行HCV-Ab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及血清ALT活性检测(连续监测法),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262例HCV-Ab阴性无偿献血者的血清ALT活性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13U/L,第5、25、75、95百分位数分别为7、10、20、49U/L.无偿献血者的血清ALT活性在不同性别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女性以及全部无偿献血者在不同年龄组之间血清ALT活性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40岁后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7332例无偿献血者中HCV-Ab阳性者70例,ALT>40U/L者527例,ALT>40U/L且HCV-Ab阳性者10例,仅占HCV-Ab阳性者的14.3%(10/70),占ALT>40U/L者的1.9%(10/527).结论无偿献血人群中血清ALT活性呈偏态分布,第95百分位数血清ALT活性为49U/L,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血清ALT活性已逐渐失去作为筛选非甲非乙型肝炎无偿献血者替代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一个人的字迹我们大致可以分析这个人的性格,比如,性格刚强的人一笔一划都显得干净利落、方正坚硬;而性情软弱的人,则字体就相对无力、柔弱得多。这其实并不玄,笔形分析在我国古已有之。西汉文学家扬雄就曾说:“书,心者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西方第一位提出笔迹学的学者是意大利人巴尔蒂,他于1622年发表了《根据书写字迹判断人的性格》。而法国人米雄是笔迹学的奠基人,1872年在巴黎出版了他的专著《笔迹学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