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维生素D对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99例RM患者黄体中期的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的数量和细胞毒性。根据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三组:维生素D正常组(vitamin D normal,VDN)、维生素D不足组(vitamin D insufficiency,VDI)和维生素D缺乏组(vitamin D deficiency,VDD)。对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RM患者补充1,25(OH)2D,分析维生素D补充对RM患者的NK细胞的调节作用。结果 CD3~-CD56~+NK细胞比例在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VDI组中NK细胞毒性在效靶比(effector-to-target ratio,E:T)为50∶1(51.6±8.8 vs.45.3±12.4)(P0.05)、25∶1(43.2±9.1 vs.35.8±11.8)(P0.01)和12.5∶1(30.2±10.3 vs.23.0±10.6)(P0.01)这三个条件下均显著高于VDN组。补充维生素D后,可显著降低E:T为50∶1(41.6±14.0 vs.51.0±10.5)(P0.01)、25∶1(34.9±14.3 vs.43.1±10.8)(P0.01)和12.5∶1(22.6±11.4 vs.29.9±10.7)(P0.01)的NK细胞毒性。结论低水平维生素D的RM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毒性增加,而补充1,25(OH)2D可在一定程度上降调NK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跟腱止点炎是指跟腱的跟骨止点及其相关结构的以退行性变为主的病变。以往多行保守治疗,但疗效不佳。为此了解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跟腱止点炎的效果。方法:2002—03/2004—01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共收治跟腱止点炎患者9例15侧。男4例,女5例;年龄22—56岁,平均26.6岁;病程0.5~8年,平均4.5年;体质量71—98kg,平均80.2kg。跟腱止点肿块、局部疼痛和足背伸受限15例,跟骨内翻15例,跟腱止点钙化5例。局麻下跟腱外侧小切口,显露跟腱外侧以及跟骨结节,切除滑囊、跟骨结节以及能发现的骨赘。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3.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症状消失,功能恢复。踝关节一后足功能评分术前平均59分,术后平均92.5分(P&;lt;0.0001)。JOA评分术前83.3分,术后93.5分(P&;lt;0.001)。1例手术切骨范围较小,术后仍有长距离行走后疼痛。结论:小切口的微创治疗跟腱止点炎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恢复足背屈功能。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患者体质量、步态及其引起的跟骨上角与跟腱的磨擦,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正>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体,大学生的身上不但寄托着家庭的希望,更承载着国家的未来。然而,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使得高等院校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备受各界关注、令人担忧。虽然大学生自杀的绝对人数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只是极少数,但是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大众媒体对大学生自杀事件的过分关注和刻意渲染,也会加大其影响。大学生自杀给父母、亲人及家庭致命的打击,给周围的学生、老师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甚至是心理创伤,给学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折骨不连的方法。方法:用单恻多功能外固定架或交锁髓内钉固定并植骨,术后按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结果:随访骨折均愈合,临床愈合最快为4个月,最迟8个月,平均6个月,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满意。结论: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或交锁髓内钉固定并植骨,术后按中医骨折三期辨证用药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方法简便,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后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RIF患者在IVF-ET后验孕日(2周),孕早期(6~12周),孕中期(13~24周)以及孕晚期(25~37周)均需抽取枸橼酸钠抗凝血,使用Mini VIDAS全自动化荧光酶标免疫测试系统进行D-二聚体检测。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种植失败组、种植成功(自然流产和成功分娩)组,比较组间D-二聚体水平以及妊娠期D-二聚体水平在孕期的变化情况。结果验孕日,种植失败组与种植成功(自然流产和成功分娩)组的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205ng/ml vs.194ng/ml,P>0.05);孕早期(6~12周),自然流产组与成功分娩组D-二聚体浓度无显著性差异(276ng/ml vs.237ng/ml,P>0.05);成功分娩组患者的D-二聚体浓度随着孕期逐渐升高(F=20.3,P<0.001),并且与孕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62,P<0.001)。结论 D-二聚体水平与RIF患者IVF-ET后的种植失败无显著相关性,孕早期D-二聚体的浓度对其早期流产无预测价值,临床医生应根据RIF患者的不同妊娠期的D-二聚体浓度参考范围进行血栓前状态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现状及二者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对248名护理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为(148.62±16.36)分,得分率为68.81%,呈中等水平;护患沟通能力总分为(173.84±18.48)分,得分率为82.78%;护理实习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护患沟通能力呈正相关(r=0.471,P〈0.01)。结论:教育者应重视护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培养,以有效提高其临床护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不同的抗生素血清的最佳时机分析。 方法:于2000-05/2001-03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6组,术前1d、术前1h、手术开始后30min分别静脉滴注青霉素类氨苄青霉素1.5g和头孢类头孢呋辛2.0g,每组15例,皮试无药物过敏。采集手术开始时周围静脉血、首侧肢体切骨时骨质渗血、次侧肢体切骨时骨面出血、手术结束时引流管引流血10mL,备测。采用微量稀释法作血清杀菌活性(无菌生长的最低血清稀释倍数)测定,比较不同给药时间、不同时段术野出血的抗菌效能。 结果:纳入患者9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抗生素血清杀菌活性的比较: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呋辛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血清杀菌活性接近。②不同时段抗生素血清杀菌活性≥1:8比较:术前1d给药,术野血清杀菌活性微弱。氨苄青霉素于术前1h给药在手术开始至处理首侧肢体切骨时以及手术开始后30min给药在首侧肢体切骨至次侧肢体切骨时血清杀菌活性≥1:8大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P〈0.05);头孢呋辛于术前1h给药在手术开始至首侧肢体切骨时以及手术开始后30min给药在次侧肢体切骨至手术结束时血清杀菌活性≥1:8大于其他时段,差异显著(P(0.05)。 结论:术前1h至手术开始后静脉应用抗生素可在关节假体植入的主要阶段保持较高的术野血抗菌效能,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但是不同抗生素的应用时机还应根据其药代动力学的差异进行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R)治疗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探讨其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本组128例173膝,108膝为重症骨关节炎,42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9膝为全关节结核,14膝为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结果平均随访3.5年,术前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可达0~100°,X线片示负重力线好,假体无松动。结论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术对于解决晚期膝关节病所引起的疼痛、畸形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等非常有效;术后CPM机的应用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步寿諝 《中国校医》2017,(5):368-369
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量化考核评价标准的实践效果。方法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规定及病例医疗质量评定标准》、药品使用说明书等相关内容,根据"安全、经济、有效"的药品使用原则来制定临床合理用药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之中,同时对特殊药品、抗菌药物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临床合理用药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有着操作方便、内容全面等优点,能有效反映临床合理用药的实际情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临床药师在临床合理用药量化考核评价标准的约束下,能更加准确、清楚地找到每一项工作的切入点,对于提高自身临床用药水平有着显著的帮助,应用价值高,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抗菌药物实施综合干预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对抗菌药物干预前和干预后的600份病历,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干预前269份病历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6.21%(205/269),使用合理率为31.97%(86/269),预防性用药率为60.96%(164/269);干预后331份病历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0.72%(201/331),使用合理率为51.96%(172/331),预防性用药率为45.02%(149/331),两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菌药物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药物应用不合理率,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