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测定是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于检测左心室功能的一种无创检测技术,但由于检测时对体位的特殊要求,而至不能对一些危重病人施行检测、我们对30名正常人分别进行了半卧位和平卧位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伤成为四肢骨折的主要致伤因素。其致伤机制、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均具有自身的特点。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小切口复位骨折,简单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器技术治疗交通伤所致四肢长斜形粉碎性骨折80例,取得良好效果。为总结经验,现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病例:男,3岁。自半岁起病,多次住院治疗,已确诊为重度β——地中海贫血并脾肿大。于1990年11月9日再次住院。体检,体重12kg,呈贫血貌,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咽微红,扁桃体Ⅰ°肿大。心浊音界稍扩大,心率130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收缩期Ⅱ级杂音。肺无异常。腹膨隆,肝于肋下3cm,脾于肋下:1线17cm,2线20cm,3线10cm。血红蛋白40g/L,红细胞计数1.74×10~(12)/L,住院第17天,在气  相似文献   
4.
对象和方法检查对象:100例均为煤矿职工,无心、脑、肺、肾病史。血压,脉搏、常规心电图正常。男女各50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年龄40.13岁。男女各分成<30,30~39,40~40,>50岁4个组。检查方法:被检者安静仰卧于诊断床上,采用meclias 49点胸壁标测定位,用普通心电图机,电压定标1毫伏=10毫米,纸速25mm/秒,基线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骨折病例2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实施经皮后凸成形术,观察组实施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术后3个月应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F-36)评价其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生活质量,并记录两组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cGill评分为(10.31±0.24)、ODI评分为(0.25±0.09)、Cobb角为(8.71±0.85)°,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评分为(90.37±1.4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92.65±1.43)%,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1.4%vs.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可降低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Cobb角及疼痛程度,增加椎体前缘高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6年2月至2011年3月对8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并对该86例患者进行随访,时间5~48月平均29.6月.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了临床疗效比较和评价.结果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手术风险小,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中短期效果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LIDP)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是腰椎间盘退变之后,在外力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膨出或突出于后方的椎管内,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引起的以痛疼为主的疾病[1],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行牵引、按摩等保守治疗,但疗效往往差强人意,以致病势缠绵反复[2];而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治疗有效但经常复发且疼痛较重者,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治疗损伤大、风险大,不为多数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髋臼是复杂和彼此重叠的立体凹窝的骨性结构,其在出现骨折后单用X线片和CT扫描很难客观地诊断分型及显示其骨折移位程度,对于选择手术方法有一定困难。Halle于1982年首先把CT三维重建引入髋臼骨折的诊断开辟了髋臼骨折治疗。国内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CT三维重建诊断治疗髋臼骨折已有多次报道。目前没有系统全面的评价。我院自2003-2006年开始对髋臼骨折进行CT三维重建用来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缬沙坦分散片与胶囊在健康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缬沙坦分散片和胶囊在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18名健康志愿者,采用自身对照,随机交叉方式分别口服缬沙坦分散片或胶囊160 mg后不同时间点取血,血浆样品以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比较两者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缬沙坦分散片和胶囊的AUC0~30均值分别为(17 268.2±5 611.6)、(17 723.1±5 844.2)μg·h·L-1,cmax均值分别为(2 185.9±656.9)、(2 176.5±730.7)μg·L-1,实测tmax均值分别为(1.2±0.5)、(2.2±0.4)h,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制剂的AUC0~∞、cmax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制剂间的tmax有显著差异(P<0.05),分散片明显快于胶囊剂.以胶囊为参比制剂,缬沙坦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8.8±14.6)%.结论缬沙坦分散片体内吸收快于缬沙坦胶囊,但血药浓度峰值和吸收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两者仍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