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分析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探讨优化ICU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ICU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出院患者。统计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布情况,根据肌酐清除率(CrCl)将患者分为CrCl>90mL/min、CrCl 50~90mL/min、CrCl 10~50mL/min及CrCl<10mL/min 4组,分析不同肌酐清除率组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水平和达标率的影响以及比较指南推荐剂量与实际剂量的差别,并利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影响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99例ICU患者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共230例次,45例次(19.57%)达到目标浓度(15~20mg/L),72例次(31.30%)未达标(<15mg/L),113例次(49.13%)超标(>20mg/L)。 CrCl 50~90mL/min和CrCl 10~50mL/min组平均血药浓度[(20.16±7.51)mg/L, (23.12±9.37)mg/L]、血药浓度超标比例(45.45%,62.79%)显著高于CrCl>90mL/min组[(14.65±9.07)mg/L, 19.15%]。CrCl>90mL/min、CrCl 50~90mL/min组实际剂量显著低于推荐剂量,而CrCl 10~50mL/min、CrCl<10mL/min组实际剂量显著高于推荐剂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给药剂量(B=11.631,95%CI=7.030~16.232,P<0.001)、肌酐清除率(B=-0.064,95%CI=-0.097~-0.032,P<0.001)、白蛋白水平(B=-0.334,95%CI= -0.634~-0.035,P=0.029)是影响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 ICU患者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标率较低,在优化ICU患者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时应考虑给药剂量、肌酐清除率和白蛋白水平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析临床药师参与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临床治疗用药干预类型及其成效,探究临床对药师用药干预的认可度.方法:收集医院2018年6月-2019年9月ICU收治的399例患者病历资料,统计临床药师在ICU患者临床用药实践中的用药干预的内容,分析药师在ICU患者临床用药治疗中的干预形式类型、主动干预和被动干预用药物的类型以及被临床采纳情况对治疗的影响.结果:399例ICU患者中,临床药师主动用药干预百分率高于被动干预,但主动干预的采纳率低于被动干预(69.26% vs 95.77%,P<0.05),而对干预形式类型(给药方案、剂量)中的被动干预采纳率显著高于主动干预(P<0.05),而在抗菌药物、抗血栓药和其他药物的类型中的被动干预采纳率显著高于主动干预(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ICU患者药物治疗中主动干预用药建议对临床治疗的采纳率相对较低,临床医师更倾向于在自己不太熟悉的专业领域主动向药师咨询,并接受其药物治疗干预,而不愿接受药师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9月至11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资料164份,统计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并从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预防用药时机、预防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结果 164例Ⅰ类切口手术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40例(24.39%);选用第1代头孢菌素29例(72.50%);术前0.5~2 h给药28例(70.00%);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 26例(65.00%);评分合格以上(≥0.6分)137例(83.54%)。结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低于卫生部规定的指标,符合要求,但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需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常春藤皂苷元抗抑郁效果,探讨其药理作用,为研制新型抗抑郁药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鼠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建立外源性抑郁模型以及新生大鼠(8~21 d)注射氯丙咪嗪制备内源性抑郁模型。成功建立抑郁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西酞普兰5 mg·kg-1、常春藤皂苷元5 mg·kg-1组,连续28 d灌胃给药。给药结束后,分别进行旷场试验、糖水消耗实验、高架十字迷宫以及强迫游泳等实验评价药物的抗抑郁效果。结果在CUMS外源性抑郁模型中,给药两周后,阳性对照药西酞普兰起效效果较常春藤皂苷元快;连续给药4周后,常春藤皂苷元治疗组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旷场实验中,常春藤皂苷元组大鼠的水平跑格数和直立次数与模型组相比有增加的趋势;在糖水消耗实验中,糖水偏爱度显著升高;在十字高架迷宫实验中,其在开臂区滞留时间百分比明显升高;在强迫游泳实验中,常春藤皂苷元大鼠的不动时间显著下降。而在内源性抑郁模型中,也观察到常春藤皂苷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抑郁大鼠的行为学表现。结论在两种抑郁模型中初步证实了常春藤皂苷元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而这种抗抑郁作用是慢性起效的,其抗抑郁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86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59例,女2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73岁,平均42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50.00%(43/86)。其次为抗肿瘤药,占22.09%(19/86)。  相似文献   
7.
东莞市淡水鱼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目前东莞地区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方法在渔场和鱼塘采集鲩鱼110条和非洲鲫鱼217条,采用消化法检查淡水鱼肉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鲩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约为82.72%,非洲鲫鱼未检出囊蚴。结论东莞地区鲩鱼中存在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且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的不同阶段海马不同区域神经元(包括成熟和新生神经元)胞体BDNF的表达变化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情况,为明确BDNF在抑郁症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C57BL/6小鼠长期接受皮质酮应激处理,以强迫游泳和悬尾试验判断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否成功。选取此过程的5个时间点(分别为:皮质酮连续处理第10天、20天、35天、45天及60天),通过免疫荧光-confocal和高尔基染色分别对海马神经元胞体内BDNF的表达情况及树突棘密度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皮质酮持续处理35 d后,小鼠在强迫游泳和悬尾试验中的不动时间较溶剂对照组显著延长。在选取的时间点内,随着皮质酮处理时间的延长,CA1、CA3区、DG区(新生神经元和成熟神经元)单个神经元胞体内BDNF的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走向,具体表现在第10天DG区成熟神经元的BDNF开始大量表达,持续至35 d,第45天开始回落,新生神经元的平均BDNF表达量在第35天表达下降。CA1,CA3区BDNF表达量在35 d达高峰期,第45天开始下降。海马所有区域神经元表达BDNF在第60天呈反应性增高。不同区域树突棘的变化始于第35天,随后一直持续减少。结论海马不同亚区的神经元表达BDNF量依应激持续时间的不同呈非线性变化,且不同区域的神经细胞对应激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有较大差异。提示胞内BDNF表达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仅是抑郁症发病伴随的现象之一,而树突棘密度的变化或许是抑郁症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血流感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不同预后患者耐药性,分析敏感KP(S-KP)与多重耐药KP(MDR-KP)血流感染患者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收治的260例KP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临床特征.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广州市某三甲公立医院肿瘤病组住院患者的费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成本管控策略。方法 选取改革前(2016年1月—2017年12月)患者3 474例和改革后(2018年1月—2020年12月)患者9 197例,采用ICD-5版本分组最终纳入558个DIP分组共计12 670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改革后住院总费用、手术费用、护理费用、治疗费用均具有正向反馈(P<0.05),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D12.2、D12.4、D24.X病组盈亏与改革具有相关性,且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日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DIP支付方式改革政策下医院应强化控费意识,降低医疗成本;优化病种分值和入组设置,注重遴选优势病种;严控住院标准,避免低标入院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