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预防医学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河南省黑热病已于1958年基本消灭,但作者等于1973、1977~1978年在洛阳、周口、新乡等地区仍发现有中华白蛉和鳞喙白蛉残存。因此,于1987年6~7月在我省的伏牛山区和豫东平原,选点对白岭残存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调查方法在我省伏牛山区的渑池、卢氏、伊川县及黄  相似文献   
2.
<正>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的成熟破裂是与疟疾临床发作相一致,引起疟疾发作对的血症疟原虫数称为发烧阈数。此阈数究竞多少?各书说法不一,有的说每立方毫米血液有间日疟原虫10—50个;有的说是10—15至200—500个;有的是300—600个。1944年 Boyd 报告间日疟初次发烧时约有16.9%查不到疟原虫,61.2%病例虫数不到100个/mm~3,潜伏期短于14天者没有一例原虫数超过500个/mm~3,潜伏期超过20天血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的自然寿命,我们用人工感染中华按蚊直接叮咬志愿者。志愿者均系卫生防疫人员,居住在无疟的城镇,并有严密的防蚊措施。在感染前均作健康检查,无任何疾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阴性。从感染前1d开始,每天从志愿者耳垂涂制厚薄血膜和滤纸干血滴各2份、1个月后改为每月1次,发热时则随时采血检查,藉以观察原虫开始出现时间和初次发病时间,同时了解身体抗体情况。发病时仅用氯喹1.5g(基质)3d分服作抑制性治疗,观察原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正> 白蛉为黑热病的传播媒介。苏寿泯等(1958)调查,我省发现有中华白蛉、蒙古白蛉、江苏白蛉、鳞喙白蛉和许氏白蛉五种,其中中华白蛉、蒙古白蛉分布广泛,并认为中华白蛉为主要传播媒介。经积极防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报告了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18名人工感染间日疟原虫子孢子患者的血清抗体消长情况,并探讨了抗体的消长与原虫密度及临床症状发作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媒介和感染方法:媒介为河南省防疫站驯化30代以上的中华按蚊,饲养条件为:室温26±1℃,相对湿度70~80%,羽化  相似文献   
6.
<正> 黑热病曾是我省广大农村流行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1951年估计全省约有患者18万人。经过长时期的积极防治,控制了发病,1984年以来,全省未再出现病人,达到了全省消灭黑热病的目的,从而创造了我省灭病史上的又一奇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