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预防医学   1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昆明市农村地区居民伤害死亡的分布特点及发生原因,为开展农村伤害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式,对昆明市10个农村县2004年发生的全部死亡居民进行普查,伤害死亡资料使用死因统计分析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昆明农村地区伤害死亡率为101.74/10万(标化死亡率为97.97/10万),居农村居民死因谱的第3位,也是引起居民寿命损失的第1位原因。居民伤害死亡率呈U型分布,除0岁组人群伤害死亡率为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余年龄段人群的伤害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伤害死亡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自杀、交通事故、溺水、意外中毒及意外跌落,占全部伤害死亡的80.40%。结论伤害已成为昆明市农村地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原因错综复杂,应加强伤害监测,开展伤害综合防治,提高人群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减少伤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昆明市糖尿病流行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居民糖尿病(DM)患病现状及其特征,探讨糖尿病预防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 381人,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临床检验,调查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情况.[结果]调查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76%,按2007年昆明市城乡居民人口构成进行标化,昆明地区20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9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6.30%(标化率为3.99%),女性患病率为5.44%(标化率为3.69%),男女性患病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20,P=0.203),不同人群患病率存在差异,主要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和体重指数的影响.[结论]应根据昆明市不同类型人群特点,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危险因素评分量表在社区人群糖尿病筛检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昆明市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人群危险因素的记分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OR值,计算个体累计分值,以判断个体患病危险性,并用于对试点社区人群的筛查,以验证该方法筛检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结果多因素分析(P<0.05)显示,以父母或直系兄弟姐妹患糖尿病、年龄超过45岁、患有高血压、患有高血脂、体质指数在24.0~27.9之间、体质指数>28.0、腰臀比例>0.9(男)或>0.85(女)、最近有多饮多尿症状、最近乏力体重明显下降和很少进行体育锻炼为变量作为主要危险因素记分,其累计分值越高,表明人群中无症状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越大。当以7为阈值的时候,其灵敏度为69.6%,特异度为60.0%,提示:只要对40.0%的社区居民进行筛查就可以查出全人群中69.6%的未发现的糖尿病患者。结论危险因素记分法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社区居民糖尿病筛查的第一线方法,并可在社区糖尿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昆明市20岁及以上成人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分析超重、肥胖与血压、血糖水平和高血压、糖尿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方法,于2008年1—4月随机抽取昆明市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195人,进行面对面询问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昆明市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超重率为25.73%,肥胖率为8.09%。随着体质指数的增加,居民的平均血压和血糖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同时,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也迅速增高(P0.05),正常体重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9.08%,5.35%和4.15%,而超重者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30.38%,6.70%和8.23%,肥胖者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和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41.10%,6.36%和14.56%,超重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正常体重人群的1.59倍、1.25倍和1.98倍,肥胖人群的高血压、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15倍、1.19倍和3.51倍。结论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昆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超重、肥胖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昆明市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省昆明市城乡居民糖尿病(DM)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探讨制订昆明市糖尿病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方法 2008年1-4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抽中的居民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调查20岁~居民5 185人,糖尿病患病率为5.76%,标化患病率为3.99%;其中,男性患病率为5.88%,标化率为4.62%;女性患病率为5.26%,标化率为3.69%;男女性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1,P=0.351);高血脂史、DM家族史、向心性肥胖、超重肥胖、年龄、高血压史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756,2.630,1.890,1.514,1.493,1.467;常吃水果和食用植物油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459和0.583.结论 糖尿病已成为影响昆明市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应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开展糖尿病社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老年居民糖尿病(DM)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昆明市老年居民糖尿病综合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5 195人,其中60岁以上常住居民1 379人,进行糖尿病(DM)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临床检验,调查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情况. 结果昆明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9.93%,其中,男性患病率为9.09%,女性患病率为10.53%,男女性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高血脂、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肥胖、喜食甜食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合理早餐、奶类的摄人、适当劳动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糖尿病发病由多因素引起,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多接触保护因素,以减少和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建立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以规范昆明市居民健康评价工作.为制定健康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建立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结果 昆明市居民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死亡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儿童营养和生长发育指标、生命质量统计指标、健康知识及健康相关行为指标、卫生服务统计指标、卫生工作信息统计指标、医疗保障信息统计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等.结论 昆明市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规范了昆明市居民健康评价工作,为制定健康相关策略和卫生政策、采取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昆明市农村地区人群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昆明市农村地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探讨制订糖尿病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74岁常住居民3440人,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临床检验,调查居民糖尿病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情况。结果昆明市农村地区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2.90%,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为3.55%.女性标化患病率为2.6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年龄、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静坐生活方式、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劳动强度、食用植物油、常吃水果是糖尿病的保护因素。结论应针对昆明市农村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实施农村糖尿病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开展重点人群糖尿病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昆明市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病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昆明市2004年居民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并录入死因统计软件DeathReg200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市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的总死亡率为3398.70/10万。第1位死因循环系统疾病占总死亡的33.33%,前3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占总死亡的74.96%。死亡率农村显著高于城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P均﹤0.01)。循环系统疾病以脑血管病(56.95%)和心脏病(40.90%)为主,呼吸系统疾病以下呼吸道疾病为主(79.38%)。恶性肿瘤前3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论]昆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昆明市老年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加强慢病的综合防治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0.
昆明市200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昆明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水平及其原因,以针对儿童死亡状况和主要原因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昆明市5岁以下死亡儿童进行入户回顾性调查。结果:0岁组儿童死亡率为17.9%o,新生儿组死亡率为11.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4.7‰。5岁以下儿童的前3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起源于围生期的痰病、损伤中毒和先天畸形及染色体异常。结论:我们应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工作;加强1—4岁年龄段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意外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