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比较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治疗DPN患者48例,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治疗DPN患者42例,治疗前后化验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测量血压,计算体重指数,用肌电图测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5%、81.6%。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及SCV均明显提高,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1)。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治疗DPN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2型糖尿患者住院进行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①CSII组:42例;②MSII组:38例。二组治疗血糖控制范围为3.6~8.2mmol/L(血糖仪测定末梢血),至少稳定48h。结果两种治疗方法血糖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II:7.0,MSII:7.8,P<0.01),平均高血糖控制天数[CSII:(5.71±1.71)d,MSII:(20.52±7.68)d,P<0.01],胰岛素用量[CSII:(0.61±0.2)U/(kg.d),MSII:(0.69±0.2)U/(kg.d),P<0.01],住院时间[CSII:(12.47±4.42)d,MSII:(31.43±9.47)d,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住院费用[CSII:(2787±1475)元,MSII:(3756±2867)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CSII组低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0.8±1.2)次/人Vs(1.7±2.3)次/人,P<0.05]。结论 CSII治疗较MSII更有效、更便捷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怀化地区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本科室住院1 03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登记其生活背景,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血脂、胰岛素、24 h尿白蛋白)。根据国际临床分类法,眼底荧光造影,24 h尿白蛋白情况,神经肌电图,彩超检查,头部CT,心电图以及酶学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就诊2型糖尿病患者女性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史状况高于男性(P<0.05),女性高血脂、吸烟、喝酒患者较男性少(P0.005,0.000,0.000)。女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00,0.000);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则以男性多见(P0.038)。大血管病变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结论 怀化地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年龄、糖尿病病程、肥胖、吸烟、血糖控制、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的关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无血清处理人甲状腺髓样癌细胞(TT细胞)内S100A13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 FGF-1)蛋白释放的机制,初步阐明Ca2+在S100A13及FGF-1蛋白释放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Western印迹检测无血清处理TT细胞S100A13及FGF-1蛋白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FGF-1蛋白浓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实时动态检测无血清处理TT细胞1h内Ca2+浓度([Ca2+]i)变化;间接免疫荧光观察TT细胞内S100A13及FGF-1蛋白荧光分布.结果 无血清处理TT细胞4h和6h后S100A13及FGF-1蛋白表达降低(P<0.05或P<0.0l),而T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FGF-1蛋白浓度升高(P<0.05或P<0.01).激光共聚焦Ca2+荧光显像发现无血清处理TT细胞23 min内[Ca2+]i保持相对稳定,23 min后[Ca2+]i迅速上升达到峰值1.6μmol/L,第40 win后下降至一个较低水平,第40 min至第60 min[ Ca2+]i接近0.3~0.6 μmol/L.1h内TT细胞平均[Ca2+]i明显高于正常培养组、EGTA组和BAPTA-AM组.加入钙离子螯合剂EGTA组和BAPTA-AM组TT细胞内的S100A13、FGF-1蛋白表达无明显下降.结论 无血清处理诱导TT细胞内S100A13及FGF-1蛋白的释放与[Ca2+]i变化有关;Ca2+螯合剂EGTA、BAPTA-AM能有效拮抗无血清处理引起的TT细胞[Ca2+]i升高,并抑制S100A13及FGF-1蛋白的释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及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2型糖尿患者住院进行两种胰岛素强化治疗:①CSII组:42例;②MSII组:38例。二组治疗血糖控制范刖为3.6~8.2mm01/L(血糖仪测定末梢血),至少稳定48h。结果两种治疗方法血糖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II:7.0,MSII:7.8,P〈0.01),平均高血糖控制天数[CSII:(5.71±1.71)d,MSII:(20.52±7.68)d,P〈0.01],胰岛素用量[CSII(0.61±0.2)U/(kg·d),MSII:(0.69±0.2)U/(kg·d),P〈O.01],住院时间[CSII:(12.47±4.42)d,MSII:(31.43±9.47)d,P〈0.01]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住院费用[CSII:(2787±1475)元,MSII:(3756±2867)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CSII组低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0.8±1.2)次/,人VS(1.7±2.3)次/人,P〈0.051。结论CSll治疗较MSII更有效、更便捷地控制高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的影响。方法入选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2型糖尿病患者97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依帕司他组(n=33)、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组(n=30)和甲钴胺组(n=34)。甲钴胺片0.5 mg/次,依帕司他片50 mg/次,2种药物均口服,3次/d。治疗周期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Hcy和TCSS水平。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χ~2检验。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FBG、2hPBG、HbA1c水平相比治疗前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Hcy和TCS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相比治疗前Hcy水平[(11.39±1.39)vs(13.40±2.26)μmol/L;(11.27±2.46)vs(13.51±2.32)μmol/L;(10.13±1.84)vs(14.91±6.78)μmol/L]下降,依帕司他组和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组治疗后相比治疗前TCSS评分[(7.64±1.87)vs(8.30±2.59);(5.83±1.88)vs(9.13±2.9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组治疗后相比依帕司他组和甲钴胺组Hcy[(10.13±1.84)vs(11.39±1.39),(11.27±2.46)μmol/L]和TCSS评分[(5.83±1.88)vs(7.64±1.87),(8.59±2.22)]水平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缓解糖尿病患者DPN效果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S100蛋白家族至少由25个成员组成,参与多种细胞内功能活动的调节。最近研究表明,一些S100蛋白经过非经典途径释放到细胞外,并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S100蛋白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的相互作用在炎症、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治疗DPN患者48例,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治疗DPN患者42例,治疗前后化验空腹及餐后血糖、血脂,测量血压,计算体重指数,用肌电图测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CV)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结果:两组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5%、81.6%。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及SCV均明显提高,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1)。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氯化钠注射液治疗DPN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雷尼替丁和奥美拉唑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治愈率的关系,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口服盐酸雷尼替丁150 mg每天两次、奥美拉唑20 mg每天1次。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确定Hp阳性患者。结果轻中度腹痛雷尼替丁组55.6%(55/99),奥美拉唑组57.6%(57/99)。第6周治愈率雷尼替丁组51.5%(51/99),奥美拉唑组73.7%(73/9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周的抑酸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溃疡患者治愈率雷尼替丁组53.5%(53/99),奥美拉唑组为70.7%(70/99);幽门螺杆菌阴性溃疡患者治愈率雷尼替丁组49.5%(49/99),奥美拉唑组75.8%(75/99)。结论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溃疡口服奥美拉唑效果优于雷尼替丁;Hp感染不会延迟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的治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