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预测广州市白云区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流行潜势,为指导和评价本地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对“三热病人”进行疟疾血检及对本地小学生进行疟疾抗体水平监测,结合媒介监测及居民疟疾知识知晓率调查,然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对白云区疟疾流行潜势进行预测。结果2011-2013年共血检“三热病人”19958人次,发现恶性疟3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2013年、2014年对学龄儿童疟疾抗体监测1013人次,未发现阳性者;2011-2013年媒介监测只在白云区远郊捕获中华按蚊1只;2012-2013年居民疟防知晓率分别为61.48%、86.20%,2013年高于2012年。结论广州市白云区从1997年后已连续1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传播疟疾的按蚊在本地区密度极低,不足以引起疟疾的传播,且疟疾血检阳性率和小学生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00%,说明疟疾在本地区的流行已阻断和得到控制。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在广州市白云区实现消除疟疾的目的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白云区2010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新特点,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以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使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 本次疫情流行历时69 d,从8月22日至10月29日.共发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82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42.1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干部职工发病较高.19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方圆500 m范围内,实验室确诊12例,检测结果显示,单份IgM阳性的6例,单份IgG抗体阳性的1例,IgM/IgG抗体双阳的有12例.9-10月以来BI持续超5,最高达到41,BI平均数为13.8.结论 本次登革热爆发疫情呈现流行时间长、范围大、连续散发的新特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1起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防控效果。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患者及疑似病例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登革病毒抗体检测,采用RT—PCR进行登革病毒型别鉴定,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开展蚊媒密度监测。结果首例病例于8月22日发病,末例病例于10月16日发病,疫情持续55d,共发生登革热病例14例,其中实验室诊断9例、临床诊断5例。病例发病时间相对集中于9月份(11例)。登革病毒分型结果:检出2个血清型(Ⅲ型和Ⅳ型),其中Ⅲ型1例,Ⅳ型6例。疫情发生时布雷图指数最高达40,经采取快速杀灭成蚊、清除伊蚊孳生地和对积水点投药杀灭蚊幼等综合防治措施后,布雷图指数降到标准值(5.0)以下,疫情得到控制。结论该起疫情为1起社区登革热暴发疫情,主要由Ⅳ型登革病毒引起。加强登革热病人管理和快速杀灭成蚊、彻底清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白云区2010年一起登革热爆发的流行病学新特点,为制定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以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IgG抗体检测,使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69d,从8月22日至10月29日。共发病19例,其中男8例,女11例;发病年龄最小16岁,最大82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占42.1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离退休人员、干部职工发病较高。19例病例主要分布在方圆500m范围内,实验室确诊12例,检测结果显示,单份IgM阳性的6例,单份IgG抗体阳性的1例,IgM/IgG抗体双阳的有12例。9-10月以来BI持续超5,最高达到41,BI平均数为13.8。结论本次登革热爆发疫情呈现流行时间长、范围大、连续散发的新特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白云区2005—2011年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本地疟疾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全区输人性疟疾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发病季节不明显,病例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4.33:1,70.83%的患者年龄为20—39岁,境外经商回国人员是主要患病人群,所患疟疾以恶性疟为主。结论广州市白云区输人性疟疾防控形势严峻,相关部门应做好出国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管理和疟疾监测,有效降低疟疾继发性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疟疾地区疟疾监测措施及效果,为制定疟疾监测方法及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及昆虫学方法,对"三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小学生取滤纸血用IFAT测定疟疾抗体水平,通宵室外人工帐诱及灯诱监测按蚊种群和密度。结果 2010-2013年辖区医疗机构共血检"三热"病人19 958人次,发现疟原虫阳性3例。连续2年对学龄儿童疟疾抗体监测1 013人次,未发现阳性者。在2011-2013年按蚊监测中,仅2013年在白云区郊区捕获1只中华按蚊。结论加强疟疾监测、早期发现和及时根治传染源是控制疟疾传播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市首起人感染H7N9禽流感家庭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追溯感染来源,为预防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病例、密切接触者和涉禽场所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呼吸道标本和环境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H7N9病毒核酸。结果首例患者2014年1月3日发病,11日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有活禽市场暴露史,病情危重;其密切接触者(女儿)14日发病,18日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轻症病例,感染途径可能为活禽市场暴露或与患病父亲的密切接触。经积极处理和救治,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两病例康复出院。结论此疫情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家庭聚集性疫情,感染途径可能为活禽市场暴露和有限的人传人。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涉禽市场环境污染监测;加强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管理、规范市场管理是控制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监测广州市白云区停止大规模应用杀虫剂后白纹伊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抗药性情况,为白云区登革热传播媒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白云区24个街镇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培育繁殖两代后,收集3龄末4龄初的幼虫,采用幼虫浸渍法,将4类杀虫剂分5个浓度进行试验测定。测定结果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2021年白云区的监测结果与干预前的监测结果无明显区别。其中白纹伊蚊对残杀威较为敏感,对倍硫磷、高效溴氯菊酯两种杀虫剂部分地区呈现敏感,而在部分地区呈现低抗;氯菊酯在北片区和中片区出现中抗,其他地区为低抗。结论:白纹伊蚊对不同杀虫剂抗药性有差异,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杀虫剂种类和剂量防控登革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白云区居民疟疾知识、态度和行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本地疟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白云区501名>15岁居民,问卷调查居民疟疾知识、态度和行为,应用Excel和SPSS 11.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人群疟疾知识总知晓率为61.48%,不同地区、年龄、文化程度人群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居民掌握疟疾知晓知识的因素主要为年龄和文化程度,各因素的比值比分别为1.820、2.496。结论本地居民疟疾认知水平亟待提高,应重点加强对文化水平较低及中年人群的疟疾知识普及,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