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近年来中医体质辨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慢性病的临床研究,关于KOA中医体质辨识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为使中医体质辨识更好地应用于KOA的临床诊治研究,本文将从KOA的中医特点、发病因素、特异基因表达与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性,对近些年中医...  相似文献   
2.
3.
为探究临床经典用药肿痛安胶囊的源流及其临床应用,查得原破伤风的主治方处方基本有两个,一是由汉代华佗创制。一是由唐代蔺道人所创制,宋代许叔微首先记载“玉真散”此方名,明代陈实功确定华佗创制处方才是正宗治疗破伤风的处方,并用“玉真散”为名。该方在古代只用于破伤风及类破伤风证的治疗,而发展至现代,已扩展到用于外科、骨伤科、内科、妇科、口腔科多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随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愈发被重视。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作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基层医疗管理效率、促进基层医疗质量控制、有效收集基层医疗数据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长期以来沿用综合性医院使用的疾病分类作为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使用,不仅导致基层医疗诊断不规范、无法统计的混乱状态,更可能造成基层医疗收集、记录、分析的数据出现缺失和误差。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发展的历史沿革,指出当前我国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所面临的5个主要问题:各方对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统一的基层医疗诊断编码导致我国基层医疗功能与质量发展受限、我国基层医疗诊断编码与何种国际基层分类匹配存在分歧、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本土化面临的诸多挑战及我国缺乏评价与优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人才与工具。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发展过程,提出我国各方应重视基层医疗诊断编码的发展,在进一步推动基层医疗信息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基于目前试行的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11与基层医疗保健国际分类(ICPC)-3分类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基层医疗诊断编码标准,并通过建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养结合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方法:根据文献回顾、深度访谈,基于“投入-过程-产出-结果”框架初步构建指标体系,邀请上海市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长护险管理机构、政府卫生或民政部门的专家、管理者共计40人,采用5级量表法设计Delpihi咨询问卷,同时请专家对权威程度(Cr)、熟悉程度(Ca)开展自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使用界值法,计算指标的算数平均值、变异系数和满分频率,根据界值考虑剔除和修改指标,最后进行权重计算,并使用Kendall协调系数评价专家意见一致性。结果:40位咨询对象在本次医养结合服务评价方面的权威程度为0.889,熟悉程度为0.73,两项均值均在0.7以上,三级指标的Kendall协调系数:第一轮为0.397,(χ2=4.678,P=0.001),第二轮为0.477(χ2=3.154,P=0.000),第一轮咨询筛选出“医疗机构内可提供医养融合服务的设备数量”等11条待剔除指标,经过再次讨论,最终剔除“居民自费支付水平”等6条指标,形成一套由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备较好的理论框架依据和现实可操作性,能够为医养结合服务的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笑飞 《医药世界》2013,(10):730-732
目的探讨肿痛安胶囊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河北省保定市第五医院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36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肿痛安和通心络组,每组68例,分别采用肿痛安和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的面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肿痛安组有效64例,有效率94.12%,通心络组有效47例,有效率6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痛安组面肌功能改善评分为(18.92±1.46)分,通心络组为(10.23±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改善指数分别为(0.85±0.15)和(0.72±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痛安胶囊治疗面瘫是一种优良的治疗方案,不仅提高了临床疗效,且明显改善了面肌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