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9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8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障碍性疾病,由母系遗传而来的终身出血性疾病。常有自发性或轻微创伤而出血不止,关节血肿和血尿等症状。口腔临床虽不多见,常以龈出血,拔牙后出血不止,颌骨及周围组织肿胀,如不及时治疗,久后导致颌骨破坏,即常诊为血友病性假性肿瘤。对血友病患者施行外科手术必须用替代疗法,否则导致严重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应用Hannover国际分类法进行分类,观察到骨髓组织病理学中巨核细胞增多者临床症状较重,中位生存时间较短,认为该分类法对临床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比既往应用的Bartl及Frisch分类法优越。  相似文献   
3.
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陈佳和曾晓颖胡炯仇倩瑶陈钰李秀松沈志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上海市200025)我院从1994年1月至1995年12月应用吡柔比星联合阿糖胞苷治疗初治及复治的急...  相似文献   
4.
我院1959~1991年诊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86例,其中16例长期存活十年以上,11例经马利兰间歇治疗,2例用马利兰与羟基脲交替治疗,2例为马利兰与靛玉红交替治疗,1例马利兰及马法兰交替治疗。其中最长生存年限为32年。16例中5例已死亡。该组病例经过 COX 危险因子测定。初诊时大部分为1~3分。间歇服用马利兰仍不失为治疗慢性拉细胞白血病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32例瘀胆型肝炎按中医辨证,分为肝胆湿热瘀滞型,脾虚湿阻、肝郁气滞型,选用自拟退黄一号、二号方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81%;胆红素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BV阳性者12例,转阴6例。  相似文献   
6.
对23例t(8;21)阳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表明∶AML1-ETO融合基因可作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b亚型的分子标志物;t(8;21)阳性急粒化疗疗效与其他类型急性白血病相似;肝脾肿大是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阿克拉霉素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含阿克拉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急性白血病23例。急淋11例(L_1 3例,L_2 6例,L_3 2例),急非淋12例(M_1 2例,M_2 4例,M_4 5例,M_5 1例)。完全缓解率56.6%,部分缓解率8.7%,总有效率65.3%。含阿克拉霉素的联合化疗方案对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具疗效高、副反应小的优点,是较理想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经形态学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50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反应的观察,其中45例有典型的染色体易位t(15;17)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维甲酸受体α(PML/RARα)融合基因(PML+RARα+型APL),用ATRA治疗有显效;另有三种基因异质型,分别为早幼粒细胞锌指蛋白基因(PLZF)+RARα+型APL、PML-RARα+型APL和PML-RARα-型APL,对ATRA治疗均无反应。由此可见,APL是一种不均一性疾病。其余2例经形态学仔细复核分别实属M_2α和M_5b,用ATRA治疗前者有效,后者无效。形态学是确诊APL的重要依据,少数患者应依赖细胞遗传学甚至分子生物学肯定诊断。ATRA治疗的反应可对APL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但非APL的特异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尝试应用小剂量环胞菌素或长春新碱加丹那唑和泼尼松治疗,对激素治疗依赖或无效的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方法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患者34例,均给予丹那唑100mg2次/d和泼尼松逐减量至5mg3次/d口服维持治疗。Ⅰ组(16例)加环胞菌素100mg2次/d口服,Ⅱ组(18例)加长春新碱1mg静注1次/周。结果Ⅰ组治疗2个月有效率75%;随访7例治疗6个月以上,有效率57%。Ⅱ组治疗2个月后有效率72%;随访10例治疗6月以上,有效率40%。结论运用小剂量环胞菌素/长春新碱加丹那唑加泼尼松治疗激素依赖或无效ITP取得一定近期疗效,但长期疗效仍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测定与意义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用IL-6依赖细胞株MH60-BSF2检测12例患者血清与白血病细胞内IL-6活性。结果发现正常对照血清IL-6平均<10U/ml,白细胞内IL-6活性多数测不到(仅1例为5U/2×10~5)。APL患者治疗前期、中期(白细胞增殖期)及后期(缓解期)血清IL-6活性分别为36.06±15.72U/ml、41.5±/5.0U/ml和22.12±12.02U/ml:治疗中期似有升高(P>0.05),治疗后期下降(P<0.05);外周白细胞内IL-6活性分别为8.98±8.6U/2×10~5细胞、5.36±4.16U/2×10~5细胞和5.95±3.68U/2×19~5细胞,治疗前似较高(P>0.05),治疗后无明显变化。APL瘤细胞在体外比正常白细胞有更高的IL-6活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APL患者外周总白细胞数,骨髓L-CFU及GM-CFU均与IL-6活性变化不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